墨耘·曾广闲文专栏榆林古城(2)

发布时间:   作者:墨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墨耘

    

  顺街北望,六楼中的第一座楼文昌阁,端端正正“骑”在街道之上,石基中空、木柱重檐、巍峨高耸,阁楼行人如织。
  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与崇尚文化相关。嘉庆十七年,榆林举人、后做过多地知府的著名书法家叶兰捐资重修楼体,并亲书“五星会垣”,中层为其子所书“天下宗师”,下层为其孙所书“文昌阁”。祖孙三代,墨宝荟萃,传为佳话。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榆林不乏叶兰、李棠等饱学之士,引领了一方文运。可惜的是,墨宝原迹已不复存在。
  穿行而过文昌阁,就来到了万佛楼,这是榆林古城唯一一座寺院式阁楼。
  万佛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后经多次加固。顾名思义,因其楼内供奉铜佛像近万尊而得名。
  万佛楼为三层,底层为青灰砖砌筑的四孔拱洞,南北过往车辆,东西通达行人,楼上是两层木结构楼阁。其建筑风格承载着榆林人古老质朴的宗教文化,寄托着人们守护塞北古城世世代代平安幸福的祈愿。
  继续前行,对李棠颇有研究的朋友忽然指着旁边一条小巷说:“李棠曾为这个巷子内的住户写过一幅字,很有气势。”于是一行人来到名为常官巷的小巷口,试图寻找当年悬挂李棠墨宝的小院,竟未果。收藏李棠所写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人家早已搬迁,不过留下了一段趣事。原来,李棠任六县商会会长时,有不少商界朋友,其中一位名吴文俊,字修,是从湖南到榆林城做皮毛生意的客商,与李棠过从甚密,希望会长给他题一幅字。李棠鉴于他来自湖南,欣然题写了孟浩然的这首诗,或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诗句能勾起吴先生对家乡的深刻记忆。这幅字行楷结合,浓淡相宜,于细微处见功夫。吴的后人一直珍藏着这幅字,使我们在百年以后,仍然能目睹它的真容。一条巷子,因人、因事、因字而留下许多传奇,可见文化魅力之一斑。
  类似常官巷这样的东西走向的巷子在古城有近百条,和贯穿南北的几条主街共同构成了主次分明、长街短巷纵横交错的古城路网,可见明清两朝的城市规划意识已相当先进。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