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96)

发布时间:   作者:穆涛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穆涛

  传说是一次山洪暴发导致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天然铜矿石,还有铁矿石混杂而出,被蚩尤部落人捡到了,铜矿石相对铁矿石易于加工,蚩尤部落人就这样掌握了第一批“先进武器”。此之后,除了被制作成武器之外,铜片还被制作成简陋的面罩和护甲,于是,就有了传说中的恐怖形象,“铜头铁额”“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再之后,蚩尤部落不断挑起战争,以“丛林政治”终结了神农氏时代,转型进入炎帝时代。
  山西运城沿线,成为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拉锯战的前沿地带。
  黄帝部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最终取得完胜,捉住蚩尤,并在“中冀”这个地方将之处决,身首两处埋藏。“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关于“中冀”,一种说法在河北,一种说法在山东。
  黄帝自此被众部落推举为盟主。
  黄帝部落战胜蚩尤部落有“三宝”,战车、弓矢、行兵布阵之法。所谓战车是原始简陋的,大概是几根树干连接为一体,不是捆绑的,可能掌握了简单的榫卯技术,由众多士兵推动着前进。这是防备近身肉搏而又保护自身的方法,以应对蚩尤部落犀利的铜制武器和坚实可怖的盔甲。这种战车的特殊之处是具备“指南”功能,可以机动变换方向。弓矢也是适用于远距离作战的武器,是最早的“导弹”,“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具备百步之外的杀伤力。行兵布阵之法是以心力克制蛮力。加之黄帝重用通天象的高人,可预知风雨。总之,黄帝是以智慧战胜了蚩尤。
  蚩尤的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武不止者亡”。蚩尤连年征战,士兵得不到休整,军心疲顿,民心在哀怨中散尽。“昔阪泉氏(蚩尤)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涿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周书·史记解》)。
  “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玉为兵,禹以铜铁为兵。”《太平御览》中的这个记载,既讲了古代兵器的演变历史,同时也内含着对黄帝“以玉为兵”的尊崇。玉,是石之精品,也内含着向仁止武的文明内核。黄帝平复蚩尤之后,铸鼎于荆山之下,构建和合社会,创造出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繁荣稳定局面。
  “武不止者亡”,中国人的这个传统理念,不仅是当时作战获胜的硬道理,还具有现代意义。军事的目的服务于政治,以武制邪,以武制恶,以武力实现共和。如果一味地崇武,这样的国家是维系不了长运的。
  关于古代的荆山,也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在河南灵宝,其二是在陕西富平。“北条荆山属富平之南,三原之东,临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统一为荆山”(《富平县志》)。富平塬上有一个古老的村子,以前就叫铸鼎村,现在改为向阳村。
  中国的文治自黄帝开始
  黄帝是传说中的政治人物,尽管没有确凿翔实的史实记载,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项内核元素,均指向黄帝,如国家管理、天文星历、甲子记岁时、岐黄医理、仓颉造字、音律、军械弓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房屋建筑、衣裳鞋帽、饮食器具,“黄帝臣于则作扉履”“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中国大历史中的国家文治意识自黄帝开始,或者说自黄帝开始清晰起来。
  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史记·历书》)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史记·五帝本纪》)
   关于黄帝五官
  黄帝的五官制度,是现存记载最早的国家职官系统。“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五官具体指春官青云氏、夏官缙云氏、秋官白云氏、冬官黑云氏、中官黄云氏。
  黄帝五官的设置,对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国家管理因循大自然的运转序次,上应天时,下合地理物候与人和。周代的《周官》中将此种设官置职完善为“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到唐代之后,“六官”又定型为“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
  五官对应着大自然中的五色,春为青,夏为缙(赤),秋为白,冬为玄黑,黄居中央。同时与五行相连理,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土居中枢。天道与人事交相感应,融会贯通,构成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
  五官,五色,五行,是观测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得到的综合认知,是中国天文学的早期结晶。
  关于四象
  古代中国人在对太空星体的潜心观察中,还别出心裁地建立了“四象说”。四象也称四神,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点的太空星象图,想象成世间的五种动物,春为青龙,夏为朱雀,秋为白虎,冬为玄武(龟蛇相绕)。
  中国古人首先“发现”的是春和秋两个季节,这个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4300年之间,比黄帝时代早了一千五百年。目前,这个发现已经被当代考古学证实。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河南濮阳老城区西水坡挖掘出一座新石器时期的大墓,墓主人为男性,头南足北,身高一点七九米,仰身直肢葬。在墓主人身体两侧,有蚌壳砌塑的一龙一虎。
  大墓主人依时间节点判断,是神农氏时代与炎帝时代之间的一位部落首领。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实地考证之后,撰文《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认为蚌塑龙虎图案是中国“四象说”的起源物证。也就是说,在大墓主人的时代,中国人已经观测并锁定了春和秋两个季节。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