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两代人的陕人社出版情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 铠 时间:2021-01-05

李铠


李嘉祜教授和夫人汪莹女士(杨虎城将军社会福利基金会顾问)


李嘉祜教授在写作


李嘉祜教授部分著作


李嘉祜教授部分著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风雨征程,七十年硕果累累。几代出版人为了陕西的出版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几代出版人为了神圣的出版事业兢兢业业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陕西人民出版社联合《文化艺术报》全媒体举办“我与陕西人民出版社这70年”有奖征稿活动。来稿请发送至
sxrmcbs70@126.com

  我的父亲李嘉祜教授,1927年元旦出生,祖籍山西新绛县,是清代著名幼蒙教育读本《弟子规》原著者李毓秀夫子的九世嫡孙。多年来,我们父子两代人与陕西人民出版社结下了不解的出版情缘。
  父亲李嘉祜1950年西北大学外语系毕业,参加工作后先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任秘书,曾是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当年跟随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引路人贾拓夫老革命前辈的非常任秘书,后任西北总工会秘书处主任。
  1957年“当选”“右派”,1962年被组织上以“专业归队”照顾,摘掉“右派”帽子,到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
  “文革”前,我父亲翻译了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曾屡次被多家出版社接受,又屡次因多种原因被退稿。改革开放后的一天,我父亲兴冲冲地从城里回到雁塔郊区的西安外院家里,破天荒地独自开了一瓶稠酒,让我母亲炸了一盘花生米,就自斟自饮起来。他得意地对我们说,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刘善继先生已签发,《汤姆叔叔的小屋》译稿马上就可以出版了。他兴奋之余,又有些感慨地说,这下他才又有了用武之地!可惜后来由于纸张紧张,一切要为科技读物和大中小学教材印刷让路,此书稿终究无疾而终、未能出版。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陕西就是一个高等教育、军工科技和文化出版大省,陕西人民出版社特别注重编辑出版外语类的教材和读物,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部从国外购回版权的英语教科书《新英语教程》译注本四卷五册就是陕人社在1982年出版的,满足了无数人们如饥似渴学习外语的需求。我父亲李嘉祜教授正是这套教材的第一作者。当时参与工作的长辈们有:后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原校长孙天义教授,后任陕西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的李筑教授、惠宇教授、马秉恭教授、刘毓麟教授、刘军教授。
  在那之前,我父亲应陕西人民出版社刘善继总编与刘钟垚编辑之约,陆续出版多部作品:1979年和惠宇教授合作编著了《英语语音问答》;1980年和周龙如教授、马常纲、张复星、汤宗舜、苗天祚、高万钧、郭天贵教授等合作编著了200万字的《英汉缩略语词典》;1983年和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张燮泉教授联手编著出版了《汉英教程》;1988年为西安人民广播电台编了《英语之路》广播教材。此外,还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谭志民、肖孝全教授翻译的《社会语言学》和柳毅译世界名著《月球探险记》担任审核和校注。
  在我的记忆中,我父亲是位不苟言笑的人。我唯一记得他露出灿烂笑容的是在我大约5岁时,过年时,我们弟兄几人在外祖父家——西安市西七路旧居葡萄架下,父亲与我们用木制刀剑做军事拼搏游戏。从1957年至1962年,我五年未见过在陕北富县劳动改造的“右派”父亲。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我眼中的父亲只要给大学生上完课回家后,就是闭门谢客专事读书、抽烟,烟从不离口,然后就是埋头在书房写作。而我母亲汪莹老人则给父亲打下手,用她娟秀的钢笔行书用心地一遍一遍地誊抄父亲的手稿,一稿、二稿、三稿、四稿,直至定稿,家中往往就是父亲编著,母亲抄录。所以那时的我们弟兄几个很少能和父母交流,没得时间!我父亲说他的人生已蹉跎了20年,现在要用生命和老天抢回20年光阴。
  那时,我幼小的心里就埋下了读书是人生第一大事,写书是人生第一要事,著作出版是人生第一乐事的文化理念。每当散发着油墨香的样书被父亲从出版社取回,他会洗净手,虔诚地将书翻开摊在书桌前,这就是他人生的极乐时光。父亲快乐了,母亲也必然快乐,我们全家也就都快乐了。这还意味着,家中的伙食可以改善了,我们又可有钱买书,有零花钱买二胡弦,买乐器培育我们的音乐梦想了。
  多年前,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总是不辞劳苦上门约稿,不避冬冷夏热,到家中和父亲相商书稿的编著、修改。遇见饭口就在我家同吃一顿便饭,真是书生意气,谈笑晏晏,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得刘善继总编每到我家,我们兄弟四人就悄声闭气,偶尔母亲会去奉茶递水,无人敢出声打扰,我们知道,出版社的刘叔叔上门就是父亲的至圣时刻。
  2007年,父亲积劳成疾因高血压瘫痪卧床20余年后,于81岁高龄辞世。临终时吩咐要用他最爱的最新版《朗文英语大辞典》与他火化同行。我想,在天堂,他还是会乐于从事他的英汉教学和翻译著书、教学诲人的事业。只可惜我们再不能全家轮番上阵,四人一台、做方城之戏打“卫生麻将”了——这是他卧病在床后与亲人晚辈感情交流、锻炼思维、活动手足的唯一运动。一般是我和父亲打对家,妈妈和弟弟打对家,虽然父亲十场九输,但总是虽败犹勇,永不止战。还记得在殡仪馆太平间,我推着父亲往火化间去时,俯下身亲吻着他的脸颊,在他耳边说的是:“再见!爸爸。”
  我父亲生前是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被评为新中国优秀资深翻译家,是全国高教自学考试的英语专业委员,同时还是民盟陕西省委会教育委员会的委员。父亲一生淡泊名利,追求学术,乐于著书,可以说他一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成功、最大的贡献都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成就的。所以,今天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庆祝70周年的日子,我非常乐意代表我父亲,一位老读者、一位老作者、一位老知识分子奉上诚挚的感恩和怀念。
  作为一家两代人的陕人社出版情缘,父亲的一生直接影响了我。几十年间,在世界文化遗产·汉唐丝路非遗音乐文化长安古乐的保护、传承事业中,在辛亥革命文化陕西历史研究、陕西抗日战争史、近代纺织业史、民俗学及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学的研究中,我一旦萌生出版著作的计划,陕西人民出版社总是心中的第一选择。
  1981年,当时还是长安画派“新生代”的赵振川先生托我安排出版一部他父亲赵望云先生的画作。我将这部《冯玉祥和赵望云泰山石刻诗书画》民国旧印本推荐给陕西人民出版社。冯玉祥将军早年在泰山隐居时写了几十首诗歌,由赵望云先生配画,一诗一画,先是发表于《大公报》,后开石刻碑于山东泰山脚下。这部书稿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部以诗书画相耀,真实记录反映其时人民生活的别开生面的巨著。当时担任责编的段宪文和吴秉辉先生对此书十分重视,签发后迅速印好了出版样书。可惜,不久后也说是由于纸张供应紧张,待日后有纸张了即随时付印之事告知我,再后来,此出版之举也不了了之。我工作穷忙,再未追问。可惜连当年送去印刷厂拷贝制版的原本文献也了无踪影,殊为可惜。
  再记得的一事就是1985年,我在西安中学基建办和校史办工作,受陕西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桑勤志主任委托,将法国童话故事《狐狸列娜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部两册连环画,由陕人社安排一位著名画家绘画,半年后给我支付了600余元稿费,也不知书印了没有,我却是没接到样书。其时我的月工资60余元,稿费600元相当一年工资,而我编写此部连环画文稿只用了不到一月时间(业余),此事更使我认为,著书是人生最上等的事业和营生,是知识最好的回报,是件有益社会、有益人群、有益学术、有益个人的美事。
  我成功和陕西人民出版社牵手是1983年,其时是杨虎城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杨将军早年和我的外祖父,旧中国纺织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的奠基人、爱国民族企业家汪晴江先生相知。他是1932年开办的西北第一家近现代纺织厂中国(咸阳)机器打包公司和棉纺厂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为陕棉八厂)。我当初编辑此书时受世谊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英阿姨和杨虎城将军的长子、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杨拯民伯伯之嘱,为纪念杨虎城将军百年诞辰编辑出版《杨虎城将军诗作名家墨迹》。
  对我支持最大的是此书责任编辑薛先生,他父亲是我外祖父的老朋友、曾担任杨虎城将军部队军需后勤总管的薛道五爷爷。薛道五先生“文革”后担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这部书恐怕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豪华”的文史艺术类图书之一。由我担任主编,编审是时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连璧、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董继昌,时年101岁的书画巨擘刘海粟老人亲笔题书名,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写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都以精美的书法录书杨虎城将军早年的诗篇入书,杨虎城将军一生创作的24首诗篇全部收录。依我策划,分别由我和杨拯民伯伯用半年时间上北京下广州,邀请当时书画泰斗人手一幅书写入书:他们中有书画大师启功、沈鹏、黄苗子、黄胄、董寿平、关山月、杨力舟、刘炳森、王成喜、张重梅诸先生和新加坡的书法国手王翰之、邱程光先生。当代著名画家郭利杰先生为本书绘制画作《一门忠烈》,鲜明地塑造了杨虎城将军、谢葆真夫人及其幼子杨拯中的光辉形象。
  此书一出,顷时长安纸贵。时至今日,连我手中样书都未能保留住,被友人们连“索”带“顺”席卷一空。为了此次《文化艺术报》“我与陕西人民出版社这70年”征文,我在“淘宝网”上好不容易搜购了一册八成新的《杨虎城将军诗作名家墨迹》,要价60元,还不算10元快递费和2角手续费,足足比之原价翻了四倍之多。如此,也可窥见红色革命书籍市场文化需求的旺盛以及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定位精准、站位奇高和为文化大省的振兴发声而做出的努力和功绩。
  行文至此,我想向陕人社深深一揖。
  祝贺了!愿陕人社值此古稀之岁,仍如青年一般热烈、激昂地成为新时代文化战线的英雄、战士!
  陕人社,我将永远是你们忠心的读者、忠诚的作者。你们是陕西文化战线的旗帜和骄傲!
  我想用一句陕西方言结束此文:“咱人!架起势,甩开膀子、走起!”“赶紧盯,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好书来咧!”
  (李铠,1952年出生,李嘉祜教授第二子,民革党员。现为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政协第八届委员,著名非遗音乐家,文化学者。世界文化遗产·汉唐丝路非遗长安古乐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佛乐代表性传承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出版各类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与新闻专稿百余篇,出版文字一千五百余万字。)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