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陕人社,我心目中的高山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郁 时间:2020-11-27

陕西人民出版社原文史部主任、三秦出版社首任社长宁品先生(右)


陕西人民出版社张海潮先生


(左起)孔明、贺治博、李郁、雷波在书博会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风雨征程,七十年硕果累累。几代出版人为了陕西的出版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几代出版人为了神圣的出版事业兢兢业业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陕西人民出版社联合《文化艺术报》全媒体举办“我与陕西人民出版社这70年”有奖征稿活动。来稿请发送至sxrmcbs70@126.com。

 
  近日,有朋友说,陕西人民出版社(简称陕人社)即将迈进70岁,是不是写点东西。我未敢答应,也没拒绝。因为我于陕人社,既不是编辑,也不是作者,想想并没什么可写。然而,并不甘心。这两年,陕人社真正进入了鼎盛期,一位书店分公司的老领导曾经感慨地说:“我搞了一辈子发行,教材教辅而外,一本书不到一年发行六百万册,是非常罕见的。”这是2018年发生的事情。那一刻,我之对于陕人社的崇敬之情也达到了高峰,只可惜自己与之无缘。然而,《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陕人社,就是我心目中的“高山”。 
  记得三十四年前,我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毕业分配,当时可选择的余地很大,最少有陕师大、西安交大、西安晚报、陕西电视台、陕西出版总社几个单位,我偏偏选择了陕西出版总社。有人问为何选择出版社,我说,自己喜欢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打开课本时那种书香味至今难以忘怀,如今有机会与书打交道,也是如愿以偿了吧。那时候信息闭塞,并不知道陕西出版总社已经下辖几家出版社,心中坚定地认定我要去的那是陕人社。可是,当我报名的那一刻起,才知道还有一家三秦出版社,而且“正需要你这样的高材生”,于是就被分到了三秦社。也是在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我是个高材生——说实话,过去在学校,从没有人这样认定自己。我们的那些同学个个都很优秀,没有谁敢说自己是“高材生”,而且没有羡慕嫉妒恨,只是无休止地向人学习,看齐。乍一听这样高的评价,我很惊讶,继而肯定是得意之情。事后我反复想,也可能就是这一得意,忘乎了所以,忘记了初衷,错过了与陕人社的缘分。这应该是我初入社会所犯的第一个错误,也是最大的错误。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如此,虽然我曾经试图改变,但没有成功。然而,在我的编辑生涯中,与陕人社却有不解之缘——三秦社的前三任社长、总编辑都来自陕人社,他们的经营理念和业务管理完全复制陕人社,文化的基因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自从进入出版社,我向来是以陕人社的前辈和优秀编辑为楷模,视他们为老师的。 
  三秦社的首任社长宁品,原是陕人社文史部主任,是名副其实的老出版、老编辑,当三秦社刚刚成立的时候,就被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古籍整理办公室领导相中,组建三秦出版社。我们刚报到那会儿,宁社长在北大街出版局的北楼上办公,其他人在西安东南郊区的祭台村一处农家院子里办公。虽然他一周并不常来,但管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三秦社的规章制度、出版流程、编辑要求、新人培养都与陕人社一样,管理非常严格。现在很少有人记得这样的老人家。刚一开始,我们被要求先做一年的校对,开始时并不以为然,以为是大材小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觉得这是编辑最基本的功夫。没有做过校对的编辑,必须补上这一课,因而一直被传承下来。宁品社长不苟言笑,严肃沉静,修改稿子一丝不苟,他见到没有修改痕迹的稿子,肯定是要打回来重新返工的,他不相信不需要加工的好稿件。这个要求很高,但很实际,凡是陕人社出来的编辑领导,似乎都有这一习惯。即便是目前已经修改了再呈上去的稿子也是如此。其实,现在的质量检查,要求三审三校必须留痕,其管理要求是一致的。宁品之后,连续两任社长、总编也是来自陕人社文史编辑部,其编辑风格一脉相承,因此有人说,三秦社虽然不是出身陕人社,但更像是陕人社的文史分社。后来的业务发展,我们与陕人社文史部的交叉发展便不可避免。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更多的往来与交流,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1986年大学毕业,从事编辑工作至今,算是有一定的资历了。但回想几十年的历程,每一阶段的进步与陕人社的传承不无关系。不仅因为带我们入门提高的老师,而且因为业务交流过程中的观念更新。人们说,认识一个人需要机会,但结识一批人得有缘分。1987年,机缘巧合,我约到了一部关于十三大报告学习资料的书稿,会在全国发行,效益不言自明。但是出版局说三秦社的资格不够,被要求转到了陕人社,接收的是政治编辑室张海潮老师。从此与张老师结缘,与陕人社来往,以后很多年,受教匪浅。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不同的出版社,分工不同,业务的受限是很大的。我从此再也不接受有关政治理论的书稿,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致力于古籍整理与学术出版,并深入其中,从而得遇一批著名学者如霍松林、石兴邦、任法融、王学理、黄留珠、武复兴、韩理洲、赵望秦、樊光春等,为后期的长安文化研究出版奠定了基础。就在做文化的过程中,我与陕人社的编辑老师有了交集,最早的是杨健喜、王太平和曾宣传、魏禾毅、屈奇、翟宝海、孔明、雷波、张天德、贺治博等前辈和名编辑,不管是学术年会还是编辑座谈、日常闲谈,总能受到他们的启发。说来也是有缘,杨健喜后来做了我们的第三任总编辑。他的谨慎、勤恳、认真、宽厚、待人热情、体恤编辑困惑的事迹至今仍为我辈所称道,也是我们追念的楷模。因而,在我的编辑素养中,肯定植入了陕人社的基因。2019年,我到了陕西旅游出版社,社长王长海也是陕人社出身,其管理理念与方式也是出自陕人社。所以,在我的心目中,陕人社是出版正宗,是陕西出版的根,即便是一则掌故、一篇旧闻,也是文化,值得重视。我曾经奢望,若能在陕人社做个编辑,也就足慰平生。因而,每当我所认识的编辑调到陕人社的时候,我都是由衷高兴,非常羡慕的。 
  2013年,经过一番努力,我有了一点小进步吧,午餐的时候,陕人社的名编刘景巍向我祝贺,当时孔明、雷波等几位仁兄在座,我说其实我的愿望原本是在陕人社做个编辑。她说“你为什么不来”,我坦言“去不了啊”,她揶揄我说:“不是真心话——”其实,我那是真心的,做一个陕人社的编辑曾经是我的梦。陕人社一直是我敬仰的对象。 
  在我的记忆中,陕人社的鲁迅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曾经在全国领先,多卷本的著作连续出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几年的红色文化书籍如《西路军档案》《张国焘传》《张富清传》《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等书以及唐诗研究系列等图书的出版,继承了陕人社优秀的出版传统。这些在我看来,永远都是可望不可即的。陕人社,无疑是一座高山,我敬慕他,祝福他。 

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于西安 


  (李郁,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分配到三秦出版社工作,一直从事文字编辑工作,曾任三秦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陕西旅游出版社总编辑。)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