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泾渭茯茶 陕西味道 非遗项目助力咸阳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辛闻 时间:2020-10-25

中国日报咸阳10月24日电 (记者 辛闻)10月24日,“决胜决战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活动在陕西省咸阳市举行,第一站来到了咸阳泾渭茯茶产业园。

茯茶产销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上最早的黑茶产品,“金花”(一种预示茶叶品质的菌)是茯茶独特的标志。茶名的由来,有说是在伏天发花,所以叫‘伏茶’,后来发现其有茯苓草药的香味,又称之为‘茯茶’。

过去,茶叶在丝绸之路上实际是唱主角的地位,茶叶贸易相当繁盛。据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介绍,丝绸之路起始于西安,古时的长安,途经泾阳。由于机缘巧合,当时的泾阳成为南茶北运和西进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得益于泾阳的气候、水质和泾阳人的手艺,南方茶叶运到这里后,将泾阳作为了发花的加工厂。传统的茯茶制作,将茯茶压制成砖型,相较于散茶,既压缩了体积,还可拥有更好的发花效果。

无论古今,茯茶的生产都对环境和水质有很严格的要求,重视对水源的保护和对环境的控制。既有益于生态保护,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纪晓明表示,重拾茯茶优秀的传统制作技艺,拯救了濒临绝迹的陕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恢复了陕西传统茯茶产业;同时也积极投身于产业助力扶贫工作,对接秦巴山区的脱贫攻坚,让陕南大批茶叶拥有了稳定可靠的销售路径,还为当地茶叶种植提供经济、技术支持,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

据了解,十多年来,泾渭茯茶在陕南地区建起了3000多亩自有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带领茶农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按照市场价值导向种植生产茶叶产品,并通过茶园管理、采摘、加工吸纳就业,通过技术培训提高茶农技能和水平。目前,泾渭茯茶平均每年收购毛茶1500余吨,茶农增收约3300多万元,每1吨原料可生产加工830余公斤左右的茯茶。期间,泾渭茯茶通过技术帮扶、采购帮扶、劳力帮扶、用工帮扶、经济帮扶等多种方式开展扶贫工作,为陕南贫困地区的茶农提供了稳定、持久增加收益的途径。

此外,泾渭茯茶还在汉中市西乡县进行农业精准扶贫试点。据2019年底西乡县峡口镇数据,泾渭茯茶2019年共计各类茶叶收购款2000多万元,支付贫困户茶叶款542万元,支付贫困户劳务报酬30.39万元,通过签订产业精准脱贫黑毛茶加工协议,使823户贫困户脱贫,超额完成“572户脱贫户脱贫”的约定目标。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