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西勇向记者展示藏品
贺西勇收藏的红色文献
贺西勇收藏的红色文献
50余个版本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3年出版、由中共冀鲁豫六地委宣传部翻印的《党员基本知识》……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员教育、党的领导人经典著作及其传记等等,200余件珍贵红色文献,让近日西安城里的“贺西勇红色文献收藏展”格外引人注目。
3月16日以来,这场高规格展览被业内视为2021年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贾平凹作品版本收藏研究会主办。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贺西勇,正是这次展览的主角。而这次展览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已酝酿,今逢建党百年契机,成为此次红色文献展的最佳时刻。
贺西勇以收藏红色文献及文学图书版本为人所知,曾应邀参加第六届全国纸品收藏精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9周年暨改革开放40周年陕西收藏家成果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党建珍贵文献展等大型展览,但以个人名义举办红色藏品展尚属首次。
红色文献情缘: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红色文献背后蕴涵着哪些珍贵的党史内容?红色藏品的收藏之路,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文化艺术报记者赴西安市蓝田县采访了红色文献收藏家贺西勇。
甫一走进他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费秉勋先生的题字——陕西红色文献收藏馆。而四处陈列的旧书籍和历史资料,也让这个收藏馆给人以“小而精”的印象。介绍起自己收藏的渊源,贺西勇认为一本书对他的收藏有启蒙作用:“我2003年开始涉足收藏领域,主要是作家签名书籍等收藏。收藏有柳青、路遥、陈忠实等陕西作家的签名本。一次,从旧书摊买回来的书中,发现了一本《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从这本书开始,我认识到红色收藏的特殊意义,我才知道红色文献具有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这一类的书籍,很少有人仿造的,容易分辨真假。我就给自己的收藏定下了专题和目标,有了自己的方向——收藏红色文献。”
在他看来,这些文献资料性很强,而文字性的东西永远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甚至很多都可以纳入文物级别。对于他而言,红色收藏还有着另外一重特殊的意义。从小生活在蓝田这片革命历史氛围浓厚的环境下,经常听村里老一辈人讲革命先烈汪锋同志的革命故事,从小就喜欢看抗战类的影视剧、革命历史相关的小人书等。于是,耳濡目染下贺西勇对于革命先烈和红色文化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钦慕和崇敬。把红色收藏坚持下去,宣传红色文化,让后人知道革命先烈奋斗之路的艰辛和不易——这在他看来是一件值得投身其中的事情,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2003年进入收藏领域,2005年专注收藏红色文献,流连于西安的旧书摊、古玩市场以及旧书网站,乐此不疲,先后收集千余份红色文献。“定位高,站位高,收藏的东西才有意义。”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他的藏品主要集中于新中国成立前,同时注重收集红色文献不同版本。他的藏品多集中于1937年—1948年这段时期出版的红色书刊。而在版本方面,光是收集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就有近70个版本,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出版机构,有国内也有国外版本,还有少数民族文字等版本。
油印革命文献:真实反映党的艰苦奋斗历程
在贺西勇的红色文献藏品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些很少见的油印革命文献。他收集到了新四军金萧支队老战士杨春潮的藏书:《党性锻炼》拓荒社翻印64开1947年油印、《党的建设》拓荒社翻印1947年油印、《灵活部队四个月活动的总结》64开油印、《十大行动纲领》金萧支队政治部64开油印、《入城纪律》华东军区司令部1949年油印、《中国土地法大纲》拓荒社翻印64开油印、《党员课本》中国清丰县委宣传部编印64开油印、《时局的方向》鸡鸣社油印、《整党和土改》鸡鸣社油印、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鸡鸣社油印,等等。
“最初是在朋友处见到这批书,我意识到了这批油印本的珍贵性。这是真正的红色文献啊,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还有学术研究价值。经过多次协商,终以高价购回。这批书也成为我收藏的第一批红色文献油印本。”
油印本之所以珍贵,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油印机小巧方便且刻版容易,在革命战争时期,很多书籍和报纸都是油印的。有些还是珍贵的革命文物,如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油印本,是极为宝贵的党史文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油印本、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油印本都是在艰苦环境下印发的,印量极其有限,每次最多只能印50-100册,再多,底版就模糊不清了,加之经历了那么多战火洗礼,所以保存下来的就极其珍贵,被国家图书馆定为“红色善本”。
“鸡鸣社很有寓意,意即金鸡啼鸣,天将欲晓,也就是马上要解放了。鸡鸣社只存在了一年的时间,后来就改名了,所以这些书籍就显得弥足珍贵。”贺西勇介绍,“鸡鸣社”是新四军浙东金萧支队的宣传出版机构,存在仅一年时间,后改名。1947年7月,中共路西工委第一次工委会议研究决定,出版机关报《会稽山人民报》。随后又决定筹建出版机构,把抗战时期金萧支队的“简讯社”更名为“鸡鸣社”,寓意天快亮了。一只昂首高啼的公鸡图案是鸡鸣社的特有标志。主要任务是刻印出版工委机关报,印制党中央文告、新华社社论、革命读物等。
正是由于油印本真实地反映了党在艰苦岁月的奋斗历程,油印本的价值才得以凸显。“解放战争时期,队伍行军打仗,为了扩大宣传党的政策,为了携带方便背着油印机,趁着晚上刻蜡版。纸张的来源也很稀缺,艰苦环境下用的是马兰纸等纸张。油印本记录了一些真实历史,如当时东北解放较早,有很多印刷机器,能够大量印刷。而其他地方因为作战流动性很大,油印就成为首选的方式。但正是这样简单便捷的印刷品,能够让基层党员及时清楚地了解党的相关政策。”
民间红色收藏何去何从?红色文献收藏馆谁来建?
近二十年的收藏之路,贺西勇收获满满,既收获了欣喜也留下了很多遗憾。
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份1936年12月名为《实报》的报纸,其珍贵之处在于记录了“西安事变”发生当月整个12月份的相关新闻。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使命,下定决心一定要拍到这份红色藏品。当时,他得和别人在网上竞拍。紧要关头,家里的电脑临时断网,他火急火燎地赶紧跑到网吧,最终经过两个多小时80轮竞拍,最终以2000多元拿下了这件藏品——这几乎是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后来,当有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求购这份藏品时,他视其为珍宝:“收藏的人懂得自己的藏品,有时候并不能用金钱去衡量。”
而收藏红色文献,让他有了别样的“收获”:“红色收藏对我自己的思想觉悟也有提升的作用,比如今年有家单位搞党建,觉得我在红色收藏方面颇有心得,请我去帮忙布展。这种来自外界的认可,是我十多年来收藏的最大收获。”
近几年,红色收藏愈来愈热,尤其今年是建党百年,关注红色文献的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多,人们渐渐认识到其中蕴涵的价值。西安的古玩市场,也定期会有红色收藏交流会。随着红色收藏热度的高涨,藏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囿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贺西勇这几年感到收藏压力也越来越大,日渐感觉难以为继,也因此错失了一些很喜欢且很珍贵的藏品。“收藏的价格越来越高了,很多钟意的藏品就收不到。我曾经有一份收藏家阿英的签名书,但为了买红色书籍,忍痛卖了这本书,直到现在每次想起这件事仍然后悔不迭。”
民间红色收藏如何良性发展,贺西勇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建个红色收藏博物馆,为社会保存一些见证历史的实物,让更多参观者能了解红色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
“现在的博物馆很多,但是相当一部分是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很少有实物,而一个博物馆的规格和水准恰恰是以实物来体现的,实物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民间的红色文献收藏者,可以将自己的藏品放置在政府部门设立的博物馆进行免费展览,所有权仍然是收藏者的。同时,还可以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参观者在观摩纸质文献时,对于其中的文字内容也能有详尽的了解,这样就能够避开文献展览不能翻看其中内容的弊端。”
“收藏红色历史,弘扬爱国精神。”贺西勇用费秉勋先生的题词总结自己的收藏事业。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