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新美育 >

生活不总是拥有鲜花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单美华 时间:2021-03-31

端午。周末。
  三天假期。
  收假第一天,照例是要查作业的。小失望,尽管自己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有十几人“缺东少西”。
  说是有心理准备,是因为深知班上总有一些作业困难户“记性不好”,也有个别家长监管不到位让孩子钻了空子,抑或就是有那些“无所谓”的同学掺杂其中。可是,五年级了,做家庭作业,带齐学习用品是知识持续巩固的基础,更是学习态度的体现,怎么总会有这些破坏班规的孩子在做“反面教材”呢?尽管我知道,他们还只是11岁的孩子,会有偷懒,会有疏忽,也会有怠惰,但这一次,我得给他们一些“颜色”看看。
  一改往日批评教育或者让其陈述理由,这次,看着黑板上组长查出的未带作业或完成不合格的名单,我沉默了一会儿,随即说:“这样吧,老师尊重这些孩子的选择。他们既然知道学生做作业是为了什么,也知道周末老师提醒的七张阅读训练卷是今天讲课的重点,但他们还是不能如期完成,造成无学具听课,那咱们就让他们自由一把。请大家任意选择座位,这一节课,让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坐到第四大组(临时安排,平时四个大组是平等对待的),他们不想学咱们就不要强迫他们了。”
  教室安静了一会儿,随即在班干部的提示下,“榜上有名”的同学讪讪地拿起自己的书本,到第四大组找座位去了。我们开始了阅读训练的讲解,开始了1—3组的答疑解惑。我用心观察第四组的同学,大多数同学感觉不好意思,反倒比平时更专注地听讲,只是他们“被剥夺”了提问权,自己关注的问题不在我们的解答范围内(当然,他们的问题其他学生也逐一提到,这是同龄孩子共有的作业疑虑)。这份“不被重视”是他们前所未有的待遇,平时老师总鼓励同学提问、举手、追问和质疑,但这次却被“屏蔽掉了”,心里一定很不爽。
  是的,谁又能开心呢?以往的查作业,老师会给他们找借口的时间,也会给他们补齐再交的机会,还会让他们说说今后的改进方式。然而,下午的阅读测试在即,刚刚晨会结束,没等我们细说,就打上课铃了,我要在两节课里解决七份阅读练习的方法归纳,哪里还有工夫让他们“辩解”,也没心情听他们的各种托辞。尽管我知道这里面有第一次闪失的小组长,有从来没有触犯班规的乖乖娃。可是,今天,要抓,就一齐严肃处理吧,谁让他的确没有完成作业呢,自己的错误就自己承担吧。“不是你想要就一定被满足,一定是自己争取了,才会被一视同仁。”我得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一节课,我们除了解读文本,还不忘一次次总结学法,倒是比平时叫起来更多的学生梳理思路,概括提炼,讲明自己的思维过程。我是想让没带阅读训练卷的学生就算是“裸听”,也能知道文本的核心与要点;就算是没有参照,也能靠聆听,记住今天的知识纲要。
  两节课,当我们终于讲完了七套阅读训练卷后,刚好打下课铃。我坐下来舒一口气,想想该怎么对待这次的特殊学生,一个小组长不好意思地走到我跟前,将一份练习连同一篇“检讨书”递给我:“老师,我错了,我知道说再多理由都没用,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上节课间我借来了同学的阅读资料,快快地抄了一份,并在背面写上了自己的反思,请老师原谅。”其原文如下:
  老师,对不起,今天早上查阅读小卷时,我少了一张。那张小卷我知道找不到了,周末在家我并没有借同学的去打印。我知道这已经不是没有卷子这样的事了,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我作为组长,每天查别人的作业,却没有带齐自己的作业,今天我坐在第四大组,心情很低落,也很沮丧。我深深地知道,我做错了。因此,我把阅读文本抄了一遍,希望可以尽绵薄之力对自己的罪恶(显然用词不当)尽一点点救赎。我知道这样并没什么用,但起码,不会让我自己背负着“骂名”坐在教室里(用词不当已升级,看来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
  上课时,您讲了《儿子是父亲的名片》(这篇阅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咱班的名片。我不希望由于我个人恶劣的行为对班级造成影响,因此,我感到羞愧。
  在写检讨书时,我深深知道,在事实面前,一切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不想解释什么,只是结果就是我没带,归根结底就是我的错。
  看完她的“自白”,第三节课铃声已经响起,我回到办公室,给她写了如下的回复:
  孩子,你让我很感动。因为你“读懂”了老师的教育用意。不是谁愿意一直做一个不求上进的“弱者”,而是因为“不在乎”,希望通过这次“自我反省”能找回你的那片阳光天地。
  …………
  分享这个案例,其实是想表明两个观点:一是教育不总是苦口婆心,二是唤醒学生自己的内心渴望,才是他努力向上的动力。
  我们知道,教育有鼓励、有鲜花、有掌声,但是,赏识教育的侧面,还有警醒与严肃。不经历挫折,没有资格谈磨砺;不经历教训,无法让一个犯错的孩子正视自己的懈怠。这一次,没有鲜花,没有温和,有的只是让孩子自己的“亲身体会”。只有在自责中,才会让自尊的孩子找到光,也只有自己说服自己,才会让下一次的启程以“优秀”为先。
  教育,我们总是抱着讲道理的想法,希望学生能够被老师的各种大道理所打动。然而,若是没有惩戒的参与,就算当时他承认了错误,因为没有触及其“心灵”,下一回,他还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再来一次“以身试法”。若是每次想到犯错的成本就是失去“自由意志”,我想,他会约束自己、克制自己,最终形成审慎独思的习惯。教育的终极,不就是让一个人在分清是非的同时选择尊严吗?
  事后,我看到这次受教育的孩子们因为自我“折磨”而快速补齐了作业要求,又一次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我欣慰了。要求向善向美的学生更自律了;而看看身前身后再无“同伴”,那些偷懒的孩子也就没有“市场”了。我相信:当在乎自己的“形象”占了上风时,醒悟便与他为邻。
  很赞同这种说法:“只透过老师的力量来教学是不够的,要透过学生来相互支持。”
  我想,在学生自我教育,生生互助中,他能体悟到的才会令他记忆深刻。诚然,老师,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看不见的“隔阂”,老师的过多说教也会遭遇学生的“厌弃”,那么,智慧的教育,应该是借力使力不费力才算科学。
  我要通过这次教训让学生知道:“聪明”就可以轻松取胜是多么偷懒的想法。所有的聪明,都是站在刻苦勤奋、比别人更努力的基础上才获得的。学习,是自己的事,而纠错,也是自我醒悟的关键。
  教育,归根结底要让学生带着“崇敬”去看自己的世界,当一份“信仰”成为他的习惯时,育人就不是无根之草的随风飘荡了。
  也许,这是一个冒险的策略,但,总得试试不同的教育方式吧。不求惊喜,只问结果。哪个更能让学生“走心”,哪个可以达到自我修正,我想,唤起学生的自省,比我再多的大道理都更有力度。
  就让生活失去一次鲜花的出场吧,说不定短暂的失去,换回的将是一座大花园的呈现呢。“试错”一次怕什么?
  (作者系西北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