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校长对话铁一中校长 大教育该如何培养未来的人才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郭妍 时间:2020-07-30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如今,人类知识正进入指数级增长的时代,学习知识的方式也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们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互不打扰”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面向未来,该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改变,才能跟上这个时代,培养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今天,本报特别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和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庆群,听大学校长与中学校长谈人才培养。 紧扣时代需求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紧扣时代需求,培育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大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牢记教育使命,不忘育人初心,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 为西部培养留得下、守得住的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盛宣怀在上海创立的南洋公学。1956年至1957年,交大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塑造出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这也成为交大人的精神血脉和不变底色。这种精神的生命力源于“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理想,源于“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的崇高信念,源于“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执着追求。 迁校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研领域的第一,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以及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创造了3万余项科研成果,其中有237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项。 西迁64年来,交大人始终传承爱国奋斗的精神基因,超过28万名西安交大毕业生中,近50%扎根西部,为建设大西北而奋斗,他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新时代交大人的精神风骨。西部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资本投入可以快速上升,但人才储备配套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重视给西部培养人才,培养留得下、守得住的人才,是西安交大一直在做的事情。 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紧扣时代需求,培育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大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牢记教育使命,不忘育人初心,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能支撑人的一生。“德”包含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他们对国家和民族肩负着责任与使命,他们是这个民族的接力者、传承者,需要具备正确的意识、奋进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独特办学定位,大力弘扬“西迁精神”,致力为国家和西部培养急需人才、顶尖人才。学校不忘教育初心,牢记学校使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引领“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奋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主动进行产教融合深水区改革,积极探索中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和新路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安交通大学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起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学校实行了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2017年,学校又成立了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学校还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1985年开始,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试验班”“侯宗濂试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等。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探索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大学和社会要深度融合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技术、新产业在不断涌现,许多传统行业快速消亡,社会发展的周期更迭越来越快。如果大学的思想、观念、技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人才培养就不可能领先。机遇和挑战同时来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21世纪的大学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来顺应社会发展,所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诞生了,这是西安交大探索的一条新路,希望能够在21世纪让大学与社会连接更紧密,继续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 大学和社会深度融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建了几十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包括华为、阿里巴巴等,如果不能掌握产业未来对人才技术的需求,还是基于原有的思维培养人才,就很难做到产学研有机融合。校企共建联合研究平台,既培养人才,又从事企业未来需要的研究,这种模式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具备的新形态。 大学承担着开拓未来的任务,是孕育思想、贡献智慧的地方。大学要通过培育社会未来需要的人才,引领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无论理科、工科、文科都是如此。大学不仅要为新时代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也要为新时代培养哲学家和思想家。大学在努力探索自然和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缺少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是片面的发展。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才能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的校长和书记不能只盯着论文数和排行榜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真正需要做的是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初心使命真正悟深悟透,他们的生产力将得到极大解放,诸多教育的短板就会迎刃而解。 西安交通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过程中,将不断加强党的领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规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路径。学校通过打破学科限制,鼓励学科交叉,推进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深度融合。学校将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机遇,以产出为导向,强调高校的社会贡献,尤其是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学校开展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联合兄弟高校的力量,共享教育资源,带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推动西部高校的国际和国内开放程度,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力量,促进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人,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做面向世界与未来的教育 中学要始终坚持全体与全面并重、质量与素质兼优,力争做到在一个优秀的群体里,人人不凡;在一个卓越的队伍里,个个不同。学校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通过“优秀+特长”的培养方向,为学生开拓个性发展的空间。 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庆群。 西安市铁一中学操场。资料照片 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庆群在采访中表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建功立业之志、胸怀天下之德、担当大任之才,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青年,是一代代铁一人的坚守。 “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与归宿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把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聚焦在“未来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上,这正是一个人自我定位的出发点。西安市铁一中学提出了“责任、荣誉”的校训以及“来为求知、去做栋梁”的校铭,坚守“为国育才”的教育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立志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青年”成为每个铁一学子的人生追求。同时,学校还将这一追求内化到教学行动、制度建设和校园环境中,并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阵地。学校通过思政课的“真”“深”“活”“潮”,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 “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与归宿。西安市铁一中学的树人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面向:一是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学校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技术、教育手段去设置课程教育学生,让学生适应现代化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二是面向世界,学校要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打开校门办学校,走出国门求发展,以开放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让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三是面向未来,学校要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教育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教育的效益往往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逐步显示出来。因此,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我们的教育目标都应该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西安市铁一中学始终坚持全体与全面并重,质量与素质兼优,力争做到在一个优秀的群体里,人人不凡;在一个卓越的队伍里,个个不同。学校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通过“优秀+特长”的培养方向,为学生开拓个性发展的空间。 要帮助学生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 学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与见识,要求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学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培养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学校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性劳动意识。 近年来,学校建立了“一体四翼”的课程体系——以国家必修必选课为体,以选修课、校本选修课、校本特色课程和大学先修课为翼。开设近10门大学先修课和近百门精选校本选修课。选修课按照课程价值属性、学生学习能力梯度、主题知识深度,开发了覆盖全体学生的课程,建构了涉及学科拓展、社会生活、人文素养、技术技能四大领域的课程群落。学校通过开设更多门类的专业课、选修课,定期开展科技、艺术、体育和文化等活动,组建了40余个学生专业团队,探索高校与中学协同育人模式。学校还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和体验活动等,助力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有意识挖掘自身的潜力,增长个人能力,从而更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这也形成了学校个性化的教育特色。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永远都处于变化中。世界越来越开放,知识更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教育的本质即是面向未来。今天立于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时代的我们,当以更高远的教育情怀、更深邃的教育眼光,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奋斗! 编辑:庞阿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