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新美育 >

王芳芳:用画笔为偏远地区孩子打开艺术之门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作者:齐敏 时间:2018-09-10

王芳芳:用画笔为偏远地区孩子打开艺术之门

主人公:王芳芳

所在地:延安市志丹县保安中学、重庆、青海

简介:王芳芳,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服装系。2006年入住北京宋庄,成为职业画家。曾举办个人画展、“中国与突尼斯”文化交流展。2010年支教保安中学至今。曾支教青海省曲麻莱县措池村然仓寺并筹资建校。铅笔画家,奥运会志愿者、“绿色江河”志愿者、“基层美术教育”发起者。

语录:美术教育对我来说,我培养学生不是为了让他们一定要成为什么画家,而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可以成为一个内心独立思考的人。



如果让你去画一棵树,你的第一反应会画什么树?是不是苹果树?

青年美术教师王芳芳走过很多地方支教,她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会画苹果树。她就问,为什么只画苹果树,孩子们回答不知道。原来,孩子的课本里全都是长苹果的树,他们认为树都是这个样子的。于是她带着孩子们去写生,带他们观察大自然。

王芳芳曾做过一个实验,她在黑板上画一头牛,然后让孩子们画,结果所有孩子画的都一样,他们不会主动思考牛长什么样。于是她告诉学生:“大家自己画一头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她发现孩子们画的都不一样。画的过程中她逐渐引导孩子。告诉他们牛长什么样子,有角的没角的,有公牛有母牛,有没有小宝宝的……一点点进行场景引导。“这样全班画出来的画,没有一张是重复的:有的是站起来的,有的是母子的,有的还在跳舞,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力。这才是孩子们该有的空间。”

老家在陕北的王芳芳从小喜欢画画,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宋庄待了好几年,寻找画家梦,时间长了,发现越来越远离内心,最后决定去寻找内心,寻找接地气的东西,于是她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对自然美术教育的摸索

她根据多年经验,开始了自然美术教育的摸索,将大自然与美术教育结合在一起。2015年在重庆某小学启动“自然美术教育”这个项目,编写属于孩子们的校本教材。“因为统一的课本不一定适合农村的孩子。课本里面有好多内容讲艺术史讲艺术派流,农村孩子没有进过美术馆,他们不知道毕加索和梵高是谁。对农村孩子来说,他更容易理解的是庄稼如何从地里长出来,一颗种子是怎么长成一棵大树的。”

她从自然中提取元素,使孩子们所有的课程安排都从身边的自然中来。我们的志愿者会带着他们去山里写生,或者在校园里写生。手工课,我们就从自然中提取一些材料,来进行练习。还有些想象力课程,通过写生课,通过想象力,画出来一幅画,这些元素全部来自于身边。这样就让孩子们与大自然融在了一起。

王芳芳告诉记者,目前这个课本可能适用于重庆农村孩子,但是放在西藏的话就不适合。因为海拔的关系,青海西藏一带的孩子们可能就没有见过树,所以针对他们的课本设置,可能更多的是动物、宗教文化等内容,这就是他们的资源,需要因地制宜。

现在的教育过程中,整体缺乏对美术重要性的认识,往往把文化课和美术课的距离拉得有点大。在自然美术教育项目中,王芳芳会将美术与数学、语文、体育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我们上写生课,画人的时候,就可以去画上体育课的小孩。作文课,我们要观察某一棵树,那么就和美术老师配合,让孩子想象,自己构思写作文,或者作文底下配树的图,这样就融合在一起了。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

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莱乡措池村,还没有通电。王芳芳曾在措池小学和附近寺院支教。她告诉记者,那里是她跑得最艰苦的地方,夏天水把路冲垮了,冬天大雪封山进不去,孩子们晚上要点着蜡烛学习。寺院和学校各有30个左右的孩子。寺院的孩子不分年级,主要学藏文和经文;学校的孩子主要学汉语和藏语,只有1-3年级。

即使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孩子们的幸福感却很强。你发糖,他们会排队,你给5颗,他会给你3颗,他们懂得回馈、感恩。我说我要走了,他们说,老师,我是不是走到草原的尽头就能找到你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认识很模糊,可能更容易满足,幸福感比较强吧。

她建立的“画家去乡村”体验项目,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主要关注留守儿童。

“接触到那么多留守儿童后发现,人们给他们的标签太多。孩子们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他们眼里并没有很可怜的概念。我问留守儿童想爸爸妈妈么,他们说会,再问有没有怨过,他们说没有。”

就内心来说,乡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快乐。城市的孩子两点一线,生活很枯燥,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是可以有机会去美术馆感受,但似乎内心得不到什么,他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乡村的孩子物质条件没有城市好,但是他们面对自然,和小伙伴撒欢疯玩,那种心理的开阔是城市孩子比不上的。

大自然是有生命力的

王芳芳除了教师的身份,她还是公益项目“绿色江河”志愿者。一次去可可西里,接触到做项目的植物学家,在沟通中,发现原来大自然这么有趣:她们讲,高原植物为了能够适应环境,怎么去保暖,花是怎样长的……慢慢接触中,发现花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棵植物都有情感,它们跟人类一样,为了能适应环境而生长。“后来我就把自己从画人物转移到画自然,直到现在依旧对自然充满敬畏,自己画的东西再有多高的境界,最终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回归于大自然。”

2010年当老师到现在,王芳芳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她把自己的理念灌注到“自然美术教育”项目,培训更多的志愿者去教更多的孩子。

现在的王芳芳,希望用自己擅长的东西服务更多的人,比如绘本,孩子的内心都需要自然教育,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孩子都可以收益。“对自己来说,原来画画可能就是一张纸,现在做的绘本有故事,会让更多的人受益,会与更多的人和社会产生关系,起到一种教育意义、一种延伸。”


 


编辑:齐敏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