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思考 >

向风慕义 发红文章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韩效祖 时间:2023-05-06


文/韩效祖


发红文友如今名副其实地 “发红”了:一是所写的文章一发不可收,刊登或转载到众多媒体平台;二是好评如潮,获奖多多,高质高产,红了渭南、红了西安。在捷报频传、喜讯不断的大好形势下,发红文友在继 《结草衔环话感恩》《穆如清风读诗经》 《敝帚小集》三部作品问世之后,《向风慕义读诗经》又将付梓,可喜可贺。


640.jpg


《向风慕义读诗经》是发红文友近几年公开发表作品的结集,本书的内容是接受了师友认为 《穆如清风读诗经》有高文典册、阳春白雪难以推广普及的问题,请他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接地气的文章的创作成果,也是发红文友这几年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总结。

全书共四十篇文章,设置了七个篇章:乡风民俗、方言俗语、节日漫谈、退休话题、旨酒思柔、成语管窥、泛海拾贝。小说、诗歌、散文俱全,内容贯穿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 “向风慕义”的主旨,其意图是向往仰慕 《诗经》的教化礼义,学习先贤倡导的君子之风同时也是对社会风尚、风气、乡风民俗、文风等流行的社会习惯的阐释。作者发扬 《诗经》 “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得出了这样的思考:“诗歌让理想与现实紧密相连,让岁月在砥砺前行中逐光温暖。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柴米油盐里诗歌亦然是心灵栖息的家园。”

通读全书所有文章,最让我怦然心动的是压轴之作《一切会好起来的》。这篇四千余字文章,既是他的简单自传,也是他的成长史和创业史。文章娴熟地运用了作者了然于胸的 《诗经》“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赋:发红文友用简洁的、写意画的形式,粗线条却传神地勾勒了从小学到回归青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文学初心,潜心创作的全过程。出生在贫穷农民家庭的他自幼刻苦学习,品学兼优,迫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时放弃了升高中考大学的锦绣前程,上了短平快的初中专,跳出了农门。毕业工作数年后,已结婚生子的他又因单位转产后效益不好,极低的工资和上涨的物价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不得不回家背面粉。为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不甘虚度年华,在父亲 “会好起来的,一定会”的激励下、毅然从机关辞职下海打工。先当每天工作十二时,拉装砂石水泥架子车的民工,因体力活连轴转,以至累倒在河滩烂泥边的草丛中,千禧年前加入公路施工项目,成为 “项目技术负责人”。在炎阳高照、白 (灰)气冲天、数公里长的公路上来回穿梭,至今背上还留着阳光和白灰的灼伤印记。2008年与几个良师益友合伙成立了一家工程设计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章把四十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用若隐若现、草蛇灰线的叙事方法抓住几个关键节点,跳跃式、言简意赅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人以丰富的想像余地。

比:发红文友不是平铺直叙的枯燥的叙事,而是画龙点睛地作了很多比喻:因为穷,参加了全乡小学唯一指标的夏令营载誉归来,志满意得地放声歌唱在回家路上时,却被人以为是 “耍杂技的”。上了那个时期初中毕业生最难考取的四年制初中专,却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调查员找不到表格中“中专”这个档次,解释半天又不得要领,还是被填上了“高中”,经过惴惴不安和茫然若失后的坦然释怀,接受了同村仁兄张锋所言 “青收一代” (指麦子黄熟以前便被收割)的比喻,又为那不堪回首的岁月一去不复返而感到欣慰。把自己离开单位持续打工比喻为 “奋力开辟属于自已的长征路”,又如 “我晕倒在河滩烂泥边的草丛里,只有几只青蛙陪着我呼吸,孤零的星斗恻隐地注视于我,露水湿了我的脸,湿了我的眼”。描写当自己被暴烈的阳光白灰灼伤得发黑时,不写自己当时的体貌状况,而是借朋友看到他时的惊喊:“发红啊,你怎么发黑了!”至于当时的处境:“我是站在黑色路面的中间,向前看和向后看路都是黑的”。这里两处的“发黑”是神来之笔,一是工作的艰苦使身躯发黑,二是前途的渺茫使他如羝羊触藩,进退维谷。

文章中采用了明喻、隐喻、借喻等比喻和拟人的多种修辞方法。

兴:发红文友在文中有叙述,有比喻,更有催人振奋的吟唱,使文章平添了许多诗意:

越过天命之年,回首以往,曾经的贫困和感动总是挥之不去,而向着美好、自强不息,总在砥砺自己,温暖我心。

打工路上,有艰难,有心酸,更有喜悦和吟唱。

创业十二年,我亦深刻地体会到源自 《诗经》的成语“夙兴夜寐”的真正含义。夙兴夜寐让人起早摸黑,勤奋努力;让人朝乾夕惕,不辱家风;让人先从打扫庭院这个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市场大潮滚滚向前,潮起潮落让我成长,也让我受益匪浅。奋斗并快乐着,充实而丰盈的生活自有芬芳。

穷则思变,让贫困俱往矣;自强不息,让风流人物荟萃今朝。

这些诗一般的语言,充分表达了发红文友在艰难困苦、孤立无助、悲苦心酸的严酷处境中不甘碌碌无为,虚度年华,他秉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痛苦并快乐着,在道阻且长的人生旅途上且歌且行,砥砺前进,向着美好,自强不息、聚沙成塔、厚积薄发,在充实而丰盈的生活中,获得成功,自有芬芳。

这篇 《一切会好起来的》文章,开门见山地点明主旨:“越过天命之年,曾经的贫困和感动总是挥之不去,而向着美好、自强不息总在砥砺自己,温暖我心”。作者正是倾注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用饱含诗情的笔墨,写下了自己的酸甜苦辣,用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宗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比较成功地表现和再现了自己经历和思想情感,围绕“一切会好起来”的主题,作者没有过度渲染自己所经历的艰辛,也没有撕心裂肺、抢天呼地的卖惨,只有凄婉缠绵的苦难感想,更没有成功后的骄傲自满,而是诙谐幽默、诗意盎然、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般地,写出了艰难困苦玉成于汝的人生和心路历程,达到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感人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这部 《向风慕义读诗经》的立意和艺术成就所在。

发红文友热爱国学、热爱 《诗经》,如痴如醉。他在文章中竭其所能要 “向风慕义”引用 《诗经》,用他常用的一个成语 “旁逸斜出”来比喻,就是不管是否恰当,只要有点蛛丝马迹,即使是旁逸斜出也要拉扯进来,某些文章中的引语索引似乎有这种牵强附会之嫌。

祝发红文友更上层楼,也祝大家 “一切都好起来”,永远都好下去。

(此文是《向风慕义读诗经》的序。作者韩效祖,文史书籍收藏者,曾任民刊主编。

 

编辑:金苗           责编:寒苾           终审:吴汉兴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