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终将彼此遗忘的我们”——《所有那些偶遇》新书分享会圆满落幕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嘉懿 时间:2025-09-22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张嘉懿)9月21日下午,陕西人民出版社“所有那些偶遇——胡成《所有那些偶遇》新书分享会”在西安SKP RDV书店温暖落幕。活动由该书作者、作家、摄影师胡成,与责任编辑、青年作家晏藜围绕新书的创作历程与对生命的体悟进行对谈,与现场读者共度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与温柔记忆的文艺午后。 8年,21座城,175个瞬间 《所有那些偶遇》是胡成继“关陇三部曲”之后的全新散文随笔集,收录其于2018年至2025年间,在北京、西安、淮南、万宁等21座城市日常场域中捕捉到的175个生活瞬间。不同于以往对历史、古迹与羁旅的书写,这一次,胡成将镜头与笔锋对准了“附近”——那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普通人。 胡成在分享中提到,自己作为一个“精神陕西人”,虽来自安徽,却深为陕西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他谈到在不同城市间的行走感受——从甘肃的干旱到淮南的梅雨季,每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也大不相同。他坦言,书中的人物选择几乎出于一种“将自己像一块石子一样抛进世界中”的偶然。正如他此前作品《萧关道》《陇关道》《榆林道》中所写的每一个人,其实也都是他生命中的偶遇。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像有数道平行的轨迹,这些轨迹如同列车,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偶遇,但也有可能永远成为一个故事。 “他们本应湮灭于时间,却因缘际会,被我的文字与镜头定格。”胡成说,这些“零乱与潦草”的日常片段,恰是真实生活的底色,甚至会在某一刻——比如坐在公交车上突然放空时——重新浮现于脑海。 文字与风物,编辑与作者的双重视角 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晏藜从出版与写作双重视角分享了《所有那些偶遇》的成书过程。她形容胡成的写作状态是“涣漫”的——恍恍惚惚,却自成一种新颖样态,“定格所有隐入尘烟的瞬间”,并称他“确有轻重于时代”。 晏藜特别提到,将原拟书名中的“相遇”改为“偶遇”,更贴近胡成不断在空间中与过客萍水相逢的写作本质。她以自已的风物随笔《桃花与蟹》为对照,指出胡成所捕捉的市井烟火,与她关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往通”形成有趣的呼应。 晏藜说,《所有那些偶遇》不仅是时空中的碎片拾遗,更让读者在重回故地时产生“他乡遇故人”的奇妙感受——每一个瞬间都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的真实偶遇。 活动现场,两人围绕“如何记录生活”展开对谈:文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对日常微光的悉心收藏。面对晏藜“如何找准写作中作家眼中的现实与另一重现实之间的度”的提问,胡成回应,正因为深爱历史,他更愿关注大时代边陲之下普通人的生存痕迹——就如陕甘之间复杂的人口变迁,那些“别人写‘周秦汉唐’,我写‘衰草斜阳’”的选择,恰恰是对更真实、更贴近人本质的现实的挖掘。 活动现场互动热烈,在读者提问环节,多位观众就“写作初心”“写作本书中的偶然与必然”等话题与嘉宾热烈交流。一位读者表示:“胡成老师书写着生活中那些看似无用实则有序的日常。” 活动尾声,胡成为现场读者签名并合影留念,赠送了由他亲手誊写的《雨霖铃》书法作品一篇,以墨香词韵,致敬“所有那些曾被看见、终将被遗忘的瞬间。” 胡成说,我们都是同一株蒲公英上的种子,有一天被风吹散,种子会开花、结果,也有可能最后回到蒲公英上,这就是它们的偶遇。 “所有那些偶遇,致终将彼此遗忘的我们。” 故事未完,偶遇继续。 编辑:张建全上一篇:《书房沟》读书会在西安正式成立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