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资讯 >

朱鸿《长安是中国的心》出版10周年座谈 其新作《长安传》与陕西人民出版社签约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汉兴 时间:2023-12-09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汉兴)12月9日,由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三联书店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的朱鸿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出版十周年座谈会在西安长安区举行。

                                                                                   

朱鸿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出版十周年座谈会留影 


会上,朱鸿还透露,2020年12月与陕西人民出版社签订了“长安文化书系”写作出版事宜,目前正在创作《长安传》。据了解,朱鸿“长安书系”以“长安”为核心,分六册写作出版:《长安与关中》《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城里的中国》《长安人·西安人》《长安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述、呈现长安的历史沿革、外交政治、人文精神、世情风俗、地理风物、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一部学者回望长安、解读长安、发掘长安的大型精品图书,这部丛书的出版,对西安历史文脉的深度发掘、传承弘扬意义重大。

今天的座谈会由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主持。三联书店(上海)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资深编辑王秦伟介绍了这部书的出版表现,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程建设、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跃力教授作为主办方分别致辞,协办单位陕西百鼎世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世华发表真诚且热情的致辞。薛保勤、王军、杨立、张新科、李浩、李国平、方英文、张阿利、邢小利、仵埂、李震、李跃力、张艳茜、刘炜评、王鹏程、刘宁、钟海波、张军峰、赵命可、侯方致、李泽涛、郭大章等30多位文化界专家学者作家,兴致勃勃地评价了这部书。

朱鸿为2023年座谈会协办方程世华赠送礼物

《长安是中国的心》是一部系统性叙述长安的散文集,凡黄土、山、原、川、河、池、宫室、帝陵、王墓、道观、佛庙、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城墙、钟楼、鼓楼、门、道、路、街、巷、大学、花木、粮、菜、鸟类、节日、陶器、刻石,尽在其中。106篇作品,涉及地理、建筑、宗教、艺术、民俗。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意远情真,辞丰言简。朱鸿历时数年时间,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进行田野调查,2013年12月由三联书店推出。此书出版以后产生一波又一波反响。首先登上北京韬奋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接着2014年4月27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三联书店和西安日报社联合举办《长安是中国的心》暨朱鸿散文与长安叙述研讨会,贾平凹、李星、李浩、张新科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贾平凹说:“朱鸿是学者型的作家,有出众的才华,丰富的知识和学养,还极具想象力。”此书的俄文版在2020年出版,至今重印多次。

十年以后的今天,就本书再次举办座谈会,各位专家学者更是有话可说。

朱鸿为2014年座谈会协办方陈惠君先生(张军峰代领)赠送礼物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新科说:“关于朱鸿老师的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在10年前的出版座谈会上,我曾用四个‘心’予以概括,即对长安以及长安文化的热心、对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叙述的真心、对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叙写的细心、对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叙写的恒心。10年后的今天,仔细品读这部散文集,我再用四个‘度’来概括它的特点:以开阔的视野反映长安文化的丰富内涵,是谓广度;以深邃的思想挖掘长安文化的价值意义,是谓深度;以真挚的情感探究长安文化的生命活力,是谓温度;以多样的笔墨描绘长安文化的无穷魅力,是谓美度。总之,有了上述四方面的特点,也就使作品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李白诗句有“长相思,在长安”,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散文家,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生他养他的长安,献给了令人魂牵梦绕的长安。”

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陕西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说:“《长安是中国的心》这个书名,显示的就不是一个纯客观的和纯学术的态度,而是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透出了个人的见解。所以,我看这部著作,既是一部从历史、文化、地理、宗教、艺术、风俗诸方面对长安进行全方位叙写的带有学术性和工具性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意义上的著作:史实的叙述中带着感情的温度和现实的关怀,考据的辨析和陈述中透着鲜明的文化立场和价值指向。”

朱鸿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出版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方英文说:“长安是千年古都,是东方文明中心,是丝绸之路起点。有关长安的中外著作不少,各种艺术也从不同侧面予以呈现,因此写长安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朱鸿不怕,有一种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之气派,终于成书:出蓝前贤,独秀书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海波说:“《长安是中国心》106篇作品,写了这里的山川、河流、宫室、街巷道路、佛寺、道观、草木、五谷、风俗民情、古玩、器物、饮食等,但重点描写了华清池、钟楼、大雁塔、碑林等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该作历时数年而成书,做到了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融学理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意远情真,辞丰言简。集子从不同角度叙述和还原了长安的文化和历史,视野宏阔,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观点新颖,是一部经得起文学史检验的精品著作。《长安是中国的心》被208家图书馆收藏,其数量远远高于同时期当代散文集的被收藏量。”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李跃力说:“《长安是中国的心》继承了文化散文的优长,矫正了文化散文的弊病,拓宽了文化散文的边界,丰富了文化散文的写法,创制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其过人者有二:历史理性之光,意趣洋溢之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说:“举凡山、原、川、河、陵墓、宫殿、塔庙、楼阁、遗址、街巷、文物,甚至囊括了花草虫鱼、粮食蔬菜,涉及面系统且深广,故成此100余篇、500多页的大书,真可谓洪钟大吕,鸿篇巨制。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他不光走和看,还要问见到的当地人,他不光了解山水或遗迹背后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其现状,并搞清楚‘何以至此’,蓄积的心灵冲击力足够了,一篇佳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艳茜说:“朱鸿以独特的视角,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审视着‘长安’这座古都,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烟尘覆盖下,朱鸿努力为我们还原的接近真实的‘长安’风貌。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无论从内容还是题材,朱鸿对这座城市倾注的饱满深情。可以说《长安是中国的心》,是朱鸿作为文学跋涉者写给“长安”的恋歌。朱鸿一次次带我们回到‘长安’的历史现场,回溯历史的同时,又不忘实时地与现实交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游记,朱鸿常常以景物或遗址为触点,追古扶今,旁征博引,穿叉大量的相关典故,并具有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可以说,我们跟随着朱鸿的笔触,完成了对长安的文化考察与人文叙述。

朱鸿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出版十周年座谈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宁说:“《长安是中国的心》里的长安不是某个时期的长安,而是朱鸿站在当下,以现代人眼光审视这座千年古都,因此是各种自然、人文、社会现实等多重视角叠加的长安。历史的长安以宫室帝陵、名刹古观等历史遗迹、名胜古迹而存在,现实的西安以建国路、北大街、案板街、德福巷,以及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现代高等学府、人文而展现。千年渭水悠悠,终南巍然,古今杂糅、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并存。朱鸿的《长安是中国的心》等作品是当代长安志,在古今杂糅中彰显一位当代作家对古都的深厚情结。”

华商报总编辑毕诗成发来贺信说:“《长安是中国的心》让我有更直接的体会。作为东北人,到陕西25年,不断触摸长安城,从实物到文化,从接近到接受,从无感到有情,直到今年的《长安三万里》热映和看到您的‘长安’系列,让我更豁然地理解了自己在触摸的,是一种叫做‘长安’的共同精神意象。您是长安的原住民,长安是精神原乡;我是长安的新访者,却也感受到了‘长安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资深媒体人、华商报记者马越川说:“朱鸿这部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始终带着身体感受时空,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带着情感思念历史。他曾把我带到长安少陵原,他说只有站在这里、站在旷野里,才能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安。他对少陵原周围的长安如数家珍,他用脚步和生命丈量了长安的山山水水。如果没有故土血缘,没有一腔热爱,没有自觉意志,他不会有写不尽长安的冲动。”

青年学者侯方致在谈到《长安是中国的心》对他的影响时,说:“在做人方面,这本书使我从‘无根’转向‘有根’。朱老师的文章写的不仅是长安更是中国,他以地域性深描透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用‘何为长安’回应了‘何以中国’。如他在《龙首原》一文中所写,‘长安变成了天下中国人永恒的精神故乡。它是一种强烈的向往,一种浓郁的情结。’这种情感和思想,人文主义地理学称之为‘恋地情结’,两者一脉相通,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感和归属感,也就是‘根’。一旦这种文化自觉被唤醒,就会升华为文化自信,读者就会从灵魂深处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建立起崇高而坚定的信仰,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青年学者李泽涛说:“悦读《长安是中国的心》,再次感受到朱鸿教授是一个‘人文知识考古’型作家,他没有把创作思想局囿于‘纯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审美意识形态上,而《长安是中国的心》正好体现了他以文学为根脉,集山川河流、古街村落、寺庙宝塔、奇花异草、珍禽瑞兽、民俗风情等文学人类学要素为一体的创作理路。《长安是中国的心》如同《城南》《关中是中国的院子》《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唐长安的信仰》一般,它既是朱鸿对其故乡文化乡愁的当代书写,又是人们深度解读长安地理文化的标本。更为重要的是,它再次将长安之于中国的形象凸显了出来,从一个侧面丰富了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

…………

 

朱鸿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出版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朱鸿发表致谢感言,他尤其提到,2014年的图书研讨会由陈惠君先生给予支持,这次座谈会程世华给予支持。朱鸿说:“小时候,我的籍贯是长安县。长安县与西安市相距很近,然而差别甚大。长安土气,西安洋气,长安脏,西安净,长安人脖子黑,西安人脖子白,长安人口音硬,西安人口音柔,所以我总想脱了长安的衣服,换上西安的衣服,从而自己也得意和骄傲一点。大约30岁以后,我才渐渐知道长安大,西安小,长安长,西安幼,长安是西安的前身,西安是长安的变迁,甚至是长安的零碎和余绪。然而正因为有长安的基础、历史和文化,西安才存在着复活和壮美的可能,才会古今相映,虚实交辉,且会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更使人类产生故乡的温暖感觉。各位是为我的一本书而来的,实际上是为长安而来的,因为长安是中国的心。最有魅力的还是长安,最让人回味的还是汉长安,最让人向往的还是唐长安。‘长相思,在长安。’这是李白的心理,也是我的心理。““作为长安人,是生的荣幸。叙述长安,挖掘、研究和表达长安文化,我有一种强烈的兴趣,也意识到这是一种责任。我已经写了几本关于长安的书,现在跟陕西人民出版社又签订了合同,正在写《长安传》等其他关于长安的书。我会认真工作,以不负各位,不负中国的心。”



《朱鸿长安系列丛书》通序

朱鸿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中国人是怎么形成的?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如何?

我,一个中国人,此刻想表达的意思就并未完全表达出来,仿佛一瓶水,本当让其尽流,意思才更清楚,更明白,但我却由于某种唯我知道的原因守口不言。为什么如此?还不仅如此,也许我有一个幽隐的精神之泉,是生要带来,死要带去的,并会谨防外泄。这个精神之泉,难免要泛起一些微波细澜,包括戒备、不安、盲从、猥琐、圆滑、虚荣、伪善、冷漠、苟活、自保、祭神欺神或脚踩两只船,为什么呢?当然日光也照我,月光也照我,我也有自己的璀璨。

长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本,它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多年以来,我一直通过长安透视中国文化,以了解它的本质和特点。我以为长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是居于长安文化之中的,长安文化绝非简单的地域文化。

长安在雍,当然属于中华,不过中华与夷狄同在。雍西面夷狄,雍北也面夷狄,夷狄到雍来吃一吃,喝一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周人与羌人虽然分属两个部落,不过彼此通婚,遂能合作克商。周人弃雍而去,无非是夷狄入侵,不可在雍行礼作乐了。周人吩咐秦人对付夷狄,也是因为秦人与夷狄长期共处,在形体上,习惯上,跟夷狄进似。以夷狄治夷狄,似乎是从周人开始的。崤山以东诸国之人皆骂秦人如虎狼,是指其野蛮,见利便不顾一切,甚至不顾亲戚,而夷狄之俗则正是如此。

汉人与匈奴人相争,不过彼此也和亲,凡此四百年左右。刘姓当是汉人,然而刘姓也有匈奴人。公元一世纪,匈奴人拆帐而去,鲜卑人遂自大兴安岭南迁大泽,占据了匈奴人的草原。留下的匈奴人与徙来的鲜卑人便连缀游牧,凡此四百年左右。至公元五世纪,鲜卑人再南迁,以洛阳为国都,自上而下,努力向汉人学习,计有两代,其加速了民族融合。隋人和唐人便是从民族融合之腹孕育而出的。

中国文化在这样一个过程演变和发展,从而生成了它的本质和特点。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创造了中国人。

十世纪以前,长安为国都多矣!汉人在此即皇帝位,诏命天下,匈奴人、氐人、羌人和鲜卑人也曾经在此登基并班政。历史是宽容的,都给了他们以正统的地位。1703年,清圣祖玄烨巡狩陕西,遣官祭华岳,又遣官祭周文王和周武王,这当然有追求正统的意思。满族人发于长白山以北,康熙在北京即皇帝位,不过长安是圣地,到此拜一拜周才感到踏实吧!

唐太宗曾经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长安自有胸怀和气魄,胜者便可做主。

这个角度也能反映中国文化,并为分析中国人的产生,中国人是怎样的心理和性格提供线索。

在宗教信仰方面,长安一直都是开放的。汉长安置有种种巫祠,以满足臣民的通灵需要。唐长安有道教、景教、祅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不仅是臣民,既使是西域诸国之人,也可以从事他们高兴的精神活动。中国汉传佛教的宗派共有八家,唐长安独有六家,其祖庭赫赫在焉。实际上,氐人、羌人和鲜卑人在佛教的信仰上似乎更热情,更积极。唐长安的六个祖庭,也是从四世纪以来,经十六国、北朝及隋的积累,臻于唐长安的。

宗教信仰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要义,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

不过汉字、汉语、汉医、天人合一之理念、阴阳五行之观点,尤其是儒家思想,此乃中国文化的主脉和主干,中国人之所是中国人,这种文化的影响才是主要的。这种文化多由汉人创造,它对汉人的影响遂起决定的作用。这种文化当然也影响了其他民族的人,那些在长安做皇帝的匈奴人、氐人、羌人和鲜卑人,无不任用汉人治理社会,他们也懂得并乐于享用汉人的文化。其他民族的人当然也把各自的文化一再向中国文化添加,而且它们苗自土出,充满了活力。

观察长安,并从长安文化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有时候在主动吸取,有时候在被动接受,其总的形态是丛生的、杂糅的、融合的,当然更是丰富的。中国人能创造这样的中国文化,也因为中国人并非单一的血缘,反之,中国人的基因应该是复叠的、混并的。虽然如此,他们都是中国人。也许中国人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也缘于斯。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甚至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且弥天漫地,无所不在,显示了自己的博大、柔韧和顽强,然而它也一直存在向心和离心的问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根在这种文化。中央集权制度,似乎便是对这种文化的本能反应。散沙不凝,只能以嚣固之。不过只有始终向先进文化开放,吐故而纳新,才会保持中国文化的优势,并使中国人有尊严地行在世界上。

这是我在长安的所想。

二〇二〇八月二十八日,窄门堡


编辑:金苗           责编:姜琼           终审:张建全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