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歌起处遇“诗魔” 来源:渭南宣传 作者: 时间:2025-08-04
渭水弦歌起,诗魂归故里。 昨晚,原创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在渭南大剧院首演。该剧聚焦诗人“丁忧渭南”的关键三年——正是在乡野里蛰伏、跟百姓一块儿种地的日子,不仅形成了白居易现实主义的诗风,更成为他这一辈子重要的精神磨炼场。 当秦腔秦韵与唐诗之美在舞台相遇,渭南的沃土再次唤醒这位心系苍生、笔耕不辍的“人民诗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魔”白居易的诗意人生。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舞台侧幕的 LED 屏上,“野火烧不尽”的草叶纹路正随秦腔板胡的节奏起伏。少年白居易手攥诗卷,用关中方言吟唱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全场观众会心一笑。这一幕,精准复刻了唐人笔记中的经典场景。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本文图源:渭南日报) 公元772年,祖籍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的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小官家里。他这名字,取自《中庸》里的“君子居易以俟命”,是长辈盼着他能安守本分、等待时机。此时,盛唐诗坛巨星李白、杜甫已相继陨落,时代呼唤新的声音。 白居易长大的年月,大唐刚刚熬过“安史之乱”,正走下坡路:宦官掌权、藩镇各自为政、官员们拉帮结派斗个不停。为了躲战乱,他跟着家人在河南、徐州、宿州(符离)、越中这些地方颠沛流离。这段日子里,让他早早见了百姓受苦、亲人分离的惨状,心里埋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少年时,白居易便崭露锋芒。据其散文《与元九书》自述:五岁能作诗,九岁通音韵,苦读至“口舌生疮,手肘生胝”,眼前飞蚊如“飞蝇垂珠”亦不辍翻书,天赋与勤奋让这位少年初入长安便引人瞩目。 公元787年,时年15岁的白居易携诗稿拜谒文坛领袖顾况。顾况瞅着他名字“居易”,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顿时改容赞叹:“有才至此,长安可久居矣!”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这首令名士折服的诗,便是传诵千古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公元800年,28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在慈恩塔下用朱砂题名,意气风发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从此,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便以笔为刃,以诗为舟,在大唐的文海与宦海中扬帆起航。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公元807年,白居易被召去当翰林学士,半年后又任左拾遗。官不算大(从八品上),却胸怀天下,在《策林》七十五篇中针砭时弊,力倡“为民请命”“革除弊政”,提出轻徭薄赋、选贤任能等改革主张。 白居易的诗,犹如一把扎向黑暗的利剑。《卖炭翁》以“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冷峻白描,揭露宫市掠夺的残酷;《重赋》中“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的控诉,撕开盛世虚饰下的疮痍。当淮南节度使王锷贿赂宦官谋求相位时,他凛然上奏:“今若授同平章事,臣恐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宰相也。”其刚直之声响震朝野。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音乐剧里,元稹和白居易这对好友激昂对唱:“共倡新乐府,有笔如刀诗如剑!”这正是他们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的生动写照。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摒弃六朝绮靡遗风,强调语言通俗晓畅,让诗歌直抵民心。他们更注重诗歌的讽喻功能,拿笔当剑,戳破现实黑暗,提醒皇上,改善世道。 于是,《观刈麦》《秦中吟》《田家词》《织妇词》等一批聚焦底层疾苦、痛斥时弊的诗篇喷涌而出。这锋芒,也为白居易日后埋下了祸根。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公元811年,母亲陈氏意外身亡,39岁的白居易丁忧回到渭南下邽。在祖屋的简朴岁月里,他彻底沉入大唐乡村的肌理,亲历了最真切的民间疾苦。 腊月飞雪中,白居易看到的是“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的瑟瑟饥民;田间地头,他遇见的是为糊口“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绝望采挖地黄的农妇。与此同时,渭南乡亲的淳朴坚韧,也深深滋养了这位曾经的翰林学士,教会他在苦寒中寻找生活的暖意与力量。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音乐剧中,夏吉、愁九、东亮等乡邻,用造型各异的花馍和鲜艳的红布祭奠诗人亡母,围炉共饮一碗浊酒,几拳划出滚烫情谊。乡邻质朴的慰藉,应了那句渭南老话“最甜的柿子要在霜降后,见过风雪才是人间路。” 至此,白居易完成从“看客”到“自家人”的蜕变,新乐府那股子锋芒毕露的“剑劲儿”,在真懂了土地和农人最深的爱与痛之后,渐渐化作一双能真正感知和“抚摸”苍生冷暖的、宽厚有力的手。这段扎根乡土的淬炼,赋予了他面对宦海风浪的韧性。当除服诏书送达,他怀着复杂心情,向紫兰村的父老长揖作别:“一朝归渭上,无喜亦无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然而,命运波澜又起。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当街遇刺,举朝震惊,却无人敢言,唯白居易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捕贼雪耻”,反倒被人抓住把柄——说他“越职言事”,还诬陷他在母亲丧期写“赏花”“新井”的诗,实属不孝,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重大转折。 从繁华京都跌至僻远江州,巨大的落差与苦闷,在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的瞬间爆发,化作千古绝唱《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泪水,是理想幻灭的悲鸣,更是对苦难的深刻共鸣。 在江州冷冷清清的日子里,白居易编订文集,写下阐述诗论的《与元九书》。那份源自渭南乡土的坚韧与对生活的体悟,支撑他度过贬谪寒冬,心里也从当初 “要救天下” 的激动,慢慢转成了“管好自己”的通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 公元822年,白居易被派去当杭州刺史。他挽起袖子实干,主持疏通西湖、筑堤存水,重修李泌挖的六口井,解决了老百姓喝水的问题。 公元825年,他转任苏州刺史,主持开凿贯通阊门与虎丘的山塘河(七里山塘),便利交通灌溉。至此他领悟,兼济天下的理想,不必囿于庙堂,在地方、在民间,同样能生根发芽,泽被后世。 观众聚精会神观看演出 历经沉浮,晚年的白居易选择长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看透朝堂纷争的他,寻得“中隐”之道,既不彻底避世,也不困于权争,在务实惠民与超然闲适中求取平衡。 在洛阳,他与挚友刘禹锡、元稹等人诗酒唱和,尽显文士风流。捐资修葺香山寺,藏经于寺,思想更显圆融。晚年诗风褪去锋芒,转向通透平和、清真雅正。无论是《钱塘湖春行》捕捉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生机,还是《池上》描绘小娃撑艇偷采白莲的童趣,都充满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与恬淡意趣,真正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公元846年,这位伟大的诗人走完了74年的人生,在洛阳安然离世,长眠于龙门香山。唐宣宗李忱深情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白居易作为“人民诗人”,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社会关怀。这部扎根渭南沃土、以本土艺术形式演绎的音乐剧,将这位“诗魔”的精神基因——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对人民的挚爱、对道义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从典籍中唤醒,使其在故土焕发新生,让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深沉笔触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内核,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向深扎根,化作鼓舞人心的力量。(华州区委宣传部供稿) 编辑:佑怡 责编:林夕 终审:慕瑜上一篇:《南京照相馆》路演走进西安 闫妮动情落泪力荐影片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