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演艺 >

《长安三万里》爆火!一起重温这些潼关诗词记忆……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盼成 时间:2023-07-21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在这个炎炎夏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出圈。这个以唐代历史为背景,讲述唐朝诗人故事的电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影片中除了长安让人记忆深刻外,还有一个与其息息相关的“潼关”映入观众眼帘,片中不乏潼关山川险要、山河壮美以及古战场上金戈铁马的画面

导演邹靖在CCTV-6《今日影评》栏目中介绍说,潼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临其境后感觉哥舒翰就站在自己旁边,看着黄河汹涌,看着前面的山脉,灵感乍现做出了影片中“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的潼关场景,一下将属于潼关的诗词记忆浮现在所有人眼前。



1.png

《长安三万里》剧照“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大的底气,正如影片中的台词“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一样,潼关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不朽诗韵的城市。

翻阅史书,从不缺乏对潼关之险之难之美的赞美之词。“秦有潼关,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这是《春秋传》的评价。康熙皇帝赞誉潼关为“天下第一城”。乾隆皇帝在古潼关门户金陡关横额上,御书“第一关”三个大字。明朝《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巍巍秦岭,千峰俊秀。滔滔黄河,奔腾不息。他们在潼关牵手相望,形成中华大地上独特的岳渎相望奇观,也造就了潼关交通要道、军事重隘的战略地位,不断书写着中华民族最具传奇的英雄史诗。


2.png

潼关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风光


秦岭烘托起诗词的脊梁,黄河激荡着诗词的脉搏。历史的潼关,是军事的重地,也是文化的高地,更是诗词的沃土。

“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这是古时潼关关楼上的著名楹联。唐太宗李世民经潼关进入关中时,英姿飒爽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入潼关》:“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许敬宗奉命和诗“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一展大唐盛世国威。“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盛世一去不返,忧国忧民的杜甫挥笔一蹴而就,写下不朽名篇《潼关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关中旱灾,张养浩星夜奔赴以赈灾民,途经潼关,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万千,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png

潼关古城远眺


潼关,这座充满诗韵之城。崔颢、杜甫、岑参、韩愈、许浑、杜牧、张养浩……历史上无数的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无不为潼关添上一笔,或浓或淡,留下了传世的诗词名篇。鲁迅、沈从文、杨朔、老舍、陈忠实、贾平凹等也为潼关留下佳作,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是潼关永远的文化瑰宝。


4.png

潼关古城山河一览楼远眺


潼关这座中国历史上建关时间悠久,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博大精深的诗词记忆早已融入当地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被授予中华散曲之乡、陕西诗词之乡、陕西散曲之乡,让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里,潼关的古韵延绵至今。新征程上,潼关也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编辑:大风           责编:慕瑜           终审:吴汉兴

上一篇:《忍者神龟:变种大乱斗》定档8月11日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