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社”与岐山县剧团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智宝 时间:2022-09-21
岐山秦腔戏剧班社,始于何时,史无记载,无从稽考。但自晚清以来,岐山除名列西府“四大班子”之一的“高家戏”,久负盛名,贯通终朝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秦腔班社,延绵不断地活跃于周原故土,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到了民国十八年二十一年,关中连续大旱,赤地千里,饥馑连年,秦腔班社大都凋谢。年馑过后,又相继出现了益店“忠信社”“益丰社”和岐山“凤鸣社”。而今的岐山县剧团前身就是“凤鸣社”。 说起“凤鸣社”,还得从“益丰社”说起,益丰社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岐山益店镇商务会会长张天书(益店太平庄人)倡导,益店小学校长雷星阶、龙尾乡乡长李奇赞助,益店的商人们集资兴办的。经过战乱、灾荒后,时局趋于稳定,农商复兴,群众对社会文化生活又有了新的需求,可那时岐山仅有“永顺社”(即高家戏)和“忠信社”大小两班戏。另外,绅商们也是为压一压“忠信社”的领班人刘忠信,就全起了“益丰社”。 “益丰社”的领班长是商人邢来贵(益店北街人),他经常搭班唱江湖,爱戏也懂戏,与一些江湖人也熟络。旧社会益店为古丝路、岐山第一大镇,交通便利,店铺林立,集市繁荣,周边周至、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唱戏的人常到益店做小生意。尤其是户县秦头(即今西安市鄠邑区秦渡镇)一带人经常到益店卖纸卖旱烟,有生意就做生意,有戏就出台唱戏。“益丰社”成立后,商会有钱有势,置的新袍、新蟒、新头帽,汽灯照明,还挂有幕布,这在当时来说,整个西府也是绝无仅有的。群众说:光这一套场面摆设就压倒了西府的大班小戏。因而,高手名角竟相搭班,一时名伶如云,人才济济。 由于名角荟萃,剧目丰盛,加之,箱底崭新,场面气派,“益丰社”红极一时,常与西府的大班小戏斗台,被群众称为“斗破天”。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时局不稳,通货膨胀,戏班人收入入不敷出,经常要商户养活,换了几位班长也无济于事,不得不压箱散伙,以后又将戏箱给了“凤鸣社”。 “凤鸣社”是县保安团第五大队大队长李腾蛟(岐山孝陵太慈村人),分队长王志德(岐山麦禾营独殿头新庄人)、李唐(岐山马江乡陶家新庄人,戏全起不久,就亡故了),以及安化里绅士李祥铺(李瑞、与李唐同村)等人集资创办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岐山烟麦获得丰收,是年冬李腾蛟、李祥铺专程去西安购置戏箱,由于资金不足,只买了一部分新衣箱。李腾蛟又通过杨虎成的侍卫班长兰种玉在西安易俗社买回了一部分旧箱子,还拉来了巨家原丑寅的旧箱底。民国二十五年(1936)正式聘任艺人搭班开始,首任社长是李祥铺,总管谢生劳。“凤鸣社”的前期,并不太红火,经常是时演时停。当时有句顺口溜叫:”王鸿骞的烟,李祥辅的戏,不吃不看不着气。”抗日战争后期,一度资金匮乏,演出入不敷出,不得不将戏箱寄压停演。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志德联系亢德荣(故郡亢家村人)、净玉亭(麦禾营原子头人),再次添箱全戏,恢复了“凤鸣社”。这次亢德荣出任社长,王志德请赵德胜任剧务社长,专管业务,指派沈世英为会计,专管财务。这一时期,“凤鸣社”最为兴盛,常是各路名角荟萃,阵容强大,生丑净旦,行当齐全,人手众多,既有东府的演员,又有西府的优伶,许多都是高新聘请搭班。 “凤鸣社”的演员大多数来自东府,从剧目到表演风格,也纯属东路秦腔,常以软点戏见长,颇有西安易俗社的风格。演出剧目四五十本。有些剧目是台台必演,如从宝鸡“新汉社”招来的学生乔新贤的《放饭》、高登云的《马超哭头》等,其表演艺术,至今为人们所乐道。尤其是女小生黄金花的《哭祖庙》《周仁回府》《白玉楼》《吴汉杀妻》等戏,更是脍灸人口。她嗓音清纯,唱腔圆润,扮相英俊,装啥像啥。女的唱生角,在当时来说还是破天荒。 后期的“凤鸣社”,由于人手齐茬,演员功底扎实,演技出色,风格独特,一开始就声威大振。在岐山县城山西会馆唱“打台戏”,第一晚《回荆州》,演员每个角色个个出彩,群众看后交口称赞。当时虽处解放战争时期,时不时打仗,但“凤鸣社”越演越红。箱主王志德的劲头越来越大,在蔡家坡火车站还盖起了戏院,专供空月排练,唱卖戏。“凤鸣社”之所以能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生存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下党组织与王志德等头面人物建立了统战关系,派人进入“凤鸣社”联络团结艺人。受党组织委派的肖德成,一度担任了社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西安形势紧张,许多演员都来这里搭班唱戏,汇集了各路角色。 1949年7月,岐山解放后,中共岐山县委非常关心“凤鸣社”的艺人们,派县委宣传部部长罗森贵和干事王子明经常去剧社指导工作,在县委宣传部的帮助指导下,派党的干部周生录担任了社长,肖德成任政治指导员,继续聘请演员搭班,使各路名角再度汇聚。一度还分成两班,分别由周生录、肖德成带领,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51年上半年“凤鸣社”压箱停演,下半年岐山县文工团(岐山县人民剧团的前身)成立,王志德将衣箱主动捐献给县文工团,以开明绅士被县政府安排随团工作,还有许多演员和工作人员也进入了文工团,为创建岐山县人民剧团积蓄了演艺人才。 今日的岐山县剧团已走过了70年的历程,70年栉风沐雨,70年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岐山县剧团团长郭君芳信心满满,表示要顺应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振兴秦腔、繁荣岐山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赵智宝 编辑:金苗 责编:慕瑜 终审:吴汉兴上一篇: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召开建组大会 将于10月28日与观众见面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