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功奥秘 来源:文汇报 作者: 时间:2020-09-15
红色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演出超过150场,收获了“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演出方供图) 这是一枚古铜色的渡江胜利纪念章,它是英雄的勋章,也是历史的回响。红色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上演第150场时,剧组收到一份珍贵礼物。“刷”过十二遍舞剧的南通观众钱俊赶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庄重地把外公的遗物赠予剧组。“外公曾经告诉我,当年打赢渡江战役依靠的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的牺牲。剧中,李侠发出的最后一份情报是国民党江防图,每次看到这里我总是浮想联翩,甘美的胜利果实里一定有着地下工作者们的无私奉献。”他说,“感谢《电波》,是你们让英雄们在舞台上重生了。” 属于当晚的“动情时刻”一直延续到了午夜。演出结束后,主创团队与百余位观众坐在一起“围炉夜话”,聊创作,谈感触,致敬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仰。主持人倪萍深情讲述了《电波》的故事,她的眼角噙着泪花。著名演员潘虹已经“三刷”这台舞剧,她动情地说:“我是看着孙道临老师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长大的,那是中国电影史的喜马拉雅。如今,高峰旁又站起了一个‘小巨人’。”而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表示,《电波》的现象级“爆红”离不开人民性——“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红色基因,在观看《电波》时被激活了。” 真情实感与时代性共存,舞台艺术具有“圈粉”能力 这是一次特殊的“演后谈”,也是一堂有意义的思政课。9月12日,央视《大幕开启》节目组来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记录《电波》第150场演出。这档全新节目旨在向广大电视观众推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国家精品舞台艺术,上海歌舞团创制的《电波》受邀参与录制,节目计划于“十一”黄金周期间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 上海是一座红色的城市、英雄的城市,她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舞剧《电波》以李白烈士代表的共产党员为原型,讲述了他们潜伏于隐蔽战线,行走在刀尖上的故事。诞生仅一年多,这台舞剧已经演出超过150场,激起全国观众的爱国情怀,还收获了“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这道“红色电波”为何“圈粉”无数?央视主持人张蕾与《大幕开启》节目摄制组专程来到上海,让《电波》中潜藏着的诸多秘密,在节目镜头下一一解码:《渔光曲》中最难的舞蹈动作是什么;“栀子花、白兰花”叫卖声出自谁的配音;李侠在舞剧中为什么成了报社编辑……这些秘密代表了主创们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艺术因此回归了真实生活。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电波》还进行大胆创新,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立体塑造了为我党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主创们认为,真情实感与时代性共存,舞台艺术就有了独特的“圈粉”能力。“60多年前的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深入人心,而这次我们在舞剧创作中探索全新理念,红色信仰不变,但全新的美学表达和艺术呈现样式,唤醒了观众,激活了不一样的观戏体验。” 致敬先烈,敬畏艺术,信仰的力量在舞台上不断发散 “他盼着自己也有一个孩子……到那个时候,他将用这双发送了无数情报的手抱抱孩子。他是新中国的孩子。每次想到这些,他忍不住地笑出声来……”倪萍深情地讲述着《电波》的故事。话音未落,舞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主演朱洁静和许多观众已抹起了眼泪。 节目录制过程中,《电波》主创回忆起创作的艰难,几度潸然泪下,更激起了澎湃汹涌的心潮。“又一轮演出结束了,连续十几场演出,对于舞者而言体力和情感都到达了本我的极限,可是为什么,我还想继续跳,继续跳,舍不得结束?”录制结束后,兰芬的饰演者朱洁静在朋友圈留言,“一切都珍贵,一切都值得,《电波》于我而言是唤醒真我的钥匙。” 对先烈的敬重、对艺术的敬畏,是《电波》播撒在每一位演职人员心中的种子。庄重肃穆的排演、精扣细合的打磨、富有韵味的编曲、充满创意的舞美设计……几近完美的舞台呈现里浸透了他们倾情的付出。韩真总是给年轻人鼓劲:“历史的照片已经模糊泛黄,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什么,他就真的消失在无声奔流的长河里。”周莉亚始终坚守着严苛的创作标准:“红色主旋律叠加艺术成色,讴歌信仰的力量,让孩子们看到祖国的今天从哪里来。” 主创团队抱着敬畏之心真实还原历史,才感染了这么多观众,进而让他们认识到,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斗争环境再恶劣,共产党人的信仰从未动摇,理想之光从未暗淡,那就是70年前革命先烈的青春和信仰。如今,信仰的力量随着回荡的“电波”不断发散,无论是看过30场的“自来水”,还是刚踏进剧场的新观众都为之深深触动。 走进英雄的精神世界,演员们带着使命感起舞 “《电波》真正走到了观众的心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00后的年轻人,都能在舞剧中找到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制作了近1200部舞剧,《电波》创造了中国当代舞剧的奇迹。潘虹回忆“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观演体验,看着李侠第一次抚摸妻子的孕肚、兰芬的最后一次回头,感觉无比震撼,她坦言:“这是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悲壮、不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后浪”们用青春和热情让看似远离当下的题材,变成了具有时代光彩和艺术感染力的全新作品,“更难得的是,演员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灌注到肢体里,让肢体拥有了思想和情感,也让观众感动落泪”。 融入《电波》,走进英雄的精神世界,演员们带着使命感起舞。为了真实感受人物原型当时的生活状态,剧组在创排期间特地走访了李白烈士故居。李侠扮演者王佳俊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被当年李白发报的小阁楼所震撼,仅仅几平方米的四四方方小阁楼,却是他和兰芬幸福的净土。”这次实地参观让他更加贴近李侠这个角色,“每一个动作,一个回头、一个微笑、接报纸、拿工文包,当你走进这个角色,你不会再去想你的表演是什么,你的每一个动作就是这个角色的所想所做。”王佳俊说,剧中塑造的革命者更像普通人,他们有痛苦,也有不舍,但因为有信仰,所以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一次次在舞台上跳起《电波》,王佳俊与李侠渐渐相融,直至角色长在了演员的身上心上。“投入每一场演出,让观众通过红色题材舞剧走近革命先烈,是我当下最重要的责任。” 在朱洁静的回忆里,最初曾感到兰芬的故事寡淡、平庸,但深入角色后,她认为这部舞剧“对传统女性的美有了新时代的答案”。《渔光曲》里的蒲扇伴随她从排演到登台,早已千疮百孔,几近破碎。她不舍得把扇子与其他道具放在一起,每次演出结束都把它带回家放在最安全的地方。拿起蒲扇、穿上旗袍,她就成了“从故事里走出来”的兰芬。 编辑:庞阿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