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是为了更好担当 来源: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 作者: 时间:2025-11-05
近来,“减负”成了基层工作中的热词。精简会议文件、压缩督查考核、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一系列举措就是为了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手脚更麻利,身子更轻盈。 然而,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减负”是不是意味着“减压”?工作标准可以降一降了?责任担子可以放一放了?甚至有个别人把“减负”当成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借口。这种认识,无疑走偏了方向。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为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沉重“包袱”,而不是减去我们肩上那份沉甸甸的为民责任。 减负,是让责任流向更该聚焦的“主业”。 过去,不少基层干部的时间被“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和频繁迎检所挤占。深夜加班,可能不是为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而是在“雕琢”一份漂亮的工作汇报;白天奔波,可能不是走村入户,而是辗转于各个会场。现在,把这些“虚功”减下去,就是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给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化解矛盾这些实实在在的“主业”上,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真正“干成事”,这份为民服务的核心责任,不仅没减,反而因聚焦而变得更重、更实。 减负,是让责任转化为更讲实效的“作为”。 减负之后,评价工作的标准只会更高、更务实。考核不再仅仅看你开了多少会、整理了多少盒档案,而是看你为群众办成了多少实事,为地方发展破解了多少难题,对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减负,绝不是工作标准的“打折”,而是倒逼我们从“事事留痕”的事务主义,转向“事事出效”的实干主义,让干部从“心累”中解脱出来,重燃工作的热情与创造力,这种追求实效的责任,是更高层次的担当。 减负,是让责任升华为更主动的“赋能”。减负的最终目的,绝非让大家变得清闲,而是为了让实干的手脚获得自由,让担当的肩膀更有力量。形式主义的干扰少了,为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创造了条件,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谋划”,是“减负”政策最好的“赋能”效果。绝不能把“减负”当成“减责”的借口,而应将其视为“赋能”的机遇,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轻装上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背负起真正有价值的行囊,走得更远、更稳。 来源/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
编辑:夏雨 责编:王越美 终审:张建全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