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10月31日晚10时30分,西安开元大剧院大剧场内,话剧《正红旗下》谢幕时,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经久不息。至此,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西安艺术季圆满落下帷幕。
自10月15日启幕以来,北京人艺西安艺术季先后上演了《日出》《赵氏孤儿》《哈姆雷特》《正红旗下》四部经典剧目。作为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重要展演内容,本次艺术季不仅展现了中国话剧的传承与创新,更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为西安观众带来一场思想与情感的持久盛宴。

《正红旗下》剧照 开元大剧院供图 艺术盛宴 古都舞台上演四部经典长卷
北京人艺西安艺术季以《日出》拉开序幕,它如一缕晨光照亮古都西安的舞台。《赵氏孤儿》彰显忠义的光辉,《哈姆雷特》实现中西融合,《正红旗下》奏响时代挽歌。这四部剧作,是北京人艺70余载艺术历程的缩影,也是当代舞台对“传承与创新”的系统呈现。
艺术季吸引了众多戏剧爱好者与行业专家,其中包括大量青年观众,在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掀起一股持久的戏剧热潮。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在采访中表示:“人艺的作品不只属于北京,也属于所有热爱戏剧的观众。西安有厚重的文化土壤,我们在这里演出的每一晚,都能感受到观众的真诚与热情。”
《日出》作为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先生的经典代表作,自1956年首演以来,始终是剧院的保留剧目。历经数十年的反复打磨与重新演绎,此次在西安的演出实现了“经典内核与当代审美”的深度融合。
何冰执导的《赵氏孤儿》以全新视角解读经典历史故事,深入展现人性与道义的激烈碰撞,传递深刻的精神思考。
由冯远征担任艺术指导、杨佳音执导的《哈姆雷特》,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重现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色彩,探寻作品背后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价值。

《正红旗下》剧照 《正红旗下》 老舍未竟之作的舞台重塑
《正红旗下》改编自老舍先生创作的同名自传体未竟小说,由剧作家李龙云续写并改编为话剧。该剧以老舍先生出生前后的家族往事为线索,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再现了“庚子事变”前后北京旗人社会的衰败景象。
该剧由冯远征、闫锐共同执导,濮存昕、杨立新、梁丹妮、王茜华等北京人艺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演绎,使晚清北平的众生百态在舞台上鲜活重生。作为老舍先生的文学遗作,《正红旗下》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勾勒出晚清旗人社会的图景。
濮存昕于剧中饰演老舍先生,其以“在场者”的视角串联全剧,以细腻表演诠释作家对时代的思考。“饰演老舍先生,就像在解一道历史谜题。”接受采访的濮存昕目光深邃,“为什么他写自己最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两次提笔又两次搁笔?这是我们和观众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为了精准贴合角色,他做了大量筹备工作,甚至对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老舍先生的嗓子非常好,比我还好。他是旗人,所谓的老北京吧。但是他又带一点满语的口音,还有一点东北方言的痕迹。”濮存昕将偶然得来的老舍先生的录音资料反复聆听,模拟练习老舍先生独特的音色。

《正红旗下》剧照 舞台创新 京味儿戏的当代表达
舞台设计是《正红旗下》的一大创新亮点。突破传统京味儿戏的实景风格,该剧以四合院的“红色屋顶”作为全剧的核心视觉元素,借助移动琉璃瓦分割串联时空,构建了一个写意与写实交融的表演空间。
冯远征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我小时候经常到景山去玩,往南一看是故宫的琉璃瓦,往北看是百姓的灰色屋顶。之所以选择屋顶作为符号,因为它既有鲜明的北京元素,又不同于北京人艺以往擅长的现实主义实景风格。”
导演闫锐将这种创新理念概括为“守正创新”:“我们期望能够续写新的辉煌,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当代特色与表达,使现当代观众能够认可北京人艺的发展与进步。”他表示,创排这部戏的初衷,是希望在立足传统北京人艺老京味儿戏的根基之上,探索新京味儿的呈现方式。
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舞美设计方面,还贯穿于叙事结构当中。该剧运用多时空、多视角的叙事方式,使老舍先生以一个穿越时空的叙述者与见证者的身份,既进行故事讲述,又与剧中人物展开互动。
闫锐解释:“这个戏不同于以往北京人艺的像《茶馆》《天下第一楼》等纯现实主义题材的戏,这部剧里面包含着老舍先生独特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像老舍先生最后说的,在这个时空里游走了一回。”

《日出》剧照 群像塑造 鲜活角色织就晚清浮世绘
《正红旗下》的成功,得益于其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塑造。在全体演员的共同努力下,老舍先生笔下的40余个角色各有千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舞台之上。
杨立新饰演老舍父亲这一角色,因历史资料有限而颇具挑战性。“老舍先生的父亲去世时,他才一岁多。”这种时空上的距离感,反倒为演员的创作提供了空间。杨立新介绍,李龙云在对这部戏进行续写改编时,曾重走老舍父亲自正阳门回家的路,以深厚的情感投入来化解创作难点。
梁丹妮饰演的姑妈虽戏份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秘诀是“不浪费任何一个镜头”:“这个人物由我来饰演,我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在大群戏里突出。”即便是与福海的一场简短过场戏,她也精心融入手绢、扇子等细节设计,将一个剧本中未明确呈现的人物形象演绎得鲜活生动。
王茜华饰演老舍大姐家的婆婆,这是一位无名的晚清没落贵族。一句“不赊东西,白做旗人”的台词,生动勾勒出其虚伪的“体面”。“她为什么要赊东西?是因为她要保持自己在社会上的一种体面。”王茜华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没落贵族复杂的心态,“国家衰弱了,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都说不起话、过不好日子。只有国家强大了,老百姓的腰杆才能直起来”。
这些细腻的人物刻画,使那段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转变为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生命故事。老舍先生笔下那份深植于文字间的爱与悲悯,亦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剧中人物,切实地传递给了西安的观众。

《哈姆雷特》剧照 历史回响 老舍笔下最心痛的记忆
《正红旗下》描绘的虽然是晚清历史,但是对当代观众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冯远征介绍,该剧反映了“旗人的那段生活”。彼时国家已经处于危难之际,这些旗人却依旧养尊处优,沉醉于自身优越的生活环境之中。
在濮存昕看来,晚清时期,处于“日薄西山”状态的大清王朝,旗人生活的艰难处境与奋力抗争,都成为老舍笔下“最难触及的、最让人心痛”的记忆。“我看过老舍先生这部小说的影印版,过去写文章都是小方格纸,他是用小楷一个字一个字写的,很工整,没有草稿,也没有大的删改涂抹。他多么认真、多么在意,然而他又多么痛苦!”
这种历史教训对今人仍具警示意义。冯远征认为:通过这部剧,我们应该意识到,尽管当下生活优渥,但也应该保持危机感。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忧患意识。

《赵氏孤儿》剧照 双城对话 古都间的艺术共鸣
此次演出是北京人艺版话剧《正红旗下》首次登上西安的舞台,作品自开票以来便广受关注,演出后更是好评如潮。
张女士是北京人艺的戏迷,她兴奋地表示:“这次北京人艺西安演出季的四部大戏,让我这个戏迷过足了瘾!”年逾七旬的老舍忠实读者刘先生感慨:“老舍先生有温度的文字,加上北京人艺有灵魂的表演,文学的质感和戏剧的魅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北京与西安,两座古都的对话成为本次演出季的一大亮点。导演闫锐从文化视角阐释了这种关联:“北京和西安都是古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演出不仅是城与城之间的交流,更是‘都’与‘都’之间的文化交融。”对于北京人艺而言,此次西安艺术季不仅是一次演出活动,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交流互动。

《正红旗下》剧照 艺术坚守 在AI时代捍卫剧场“呼吸感”
在数字化时代,话剧艺术的独特价值愈发彰显。濮存昕对此有深刻认知:“只要我们是真实的,只要我们充满了热情和观众眼对眼、话对话、心贴心地演出,AI就无法超越我们。”
剧场艺术的魅力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现场性。王茜华阐述话剧与影视表演的差异:“二者截然不同。电视剧可以重拍,话剧需要真功夫,要求舞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同呼吸、共命运。”她希望观众能走进剧场,“亲身体验话剧的独特魅力”。
北京人艺对艺术质量的坚守体现在此次艺术季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冯远征介绍说:“剧目定型后不会轻易改动,除非发现硬伤,或演出过程中萌生更高级、更高站位的新感悟。”
这种艺术坚守在《正红旗下》的创排进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从对老舍先生语言特色的探究,到对晚清历史背景的深刻领会;从舞台设计的创新拓展,到每个人物的精心雕琢,皆彰显出北京人艺对艺术的高度尊崇与执着追求。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的掌声在剧场内长久回响。不少观众在谢幕之后久久不愿离去,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场话剧,更似一次心灵的触动——那份属于人艺的真诚与力量,令人铭记于心。
舞台灯光暂歇,艺术回响未绝。北京人艺以四部经典之作,于西安圆满完成了一场“经典与新生”的盛大展演。不仅彰显了其艺术底蕴、创作广度与多元实力,更与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积淀、观众的观演热忱同频共振。这场艺术之旅,以戏剧为媒介,亦再次激发了古都西安蓬勃的文艺活力。
本版图片均由开元大剧院提供
编辑: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