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成效显著 “4+3+3+6”模式解锁减污降碳新路径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张惠妹 时间:2025-10-24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惠妹)10月23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广介绍有关情况。
图片来源:柯希飞 赵广表示,面对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与迫切需求,西安市锚定美丽西安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统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积极争取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2023年底,西安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是全省唯一的试点城市,也是全国唯一的省会试点城市。2024年9月,西安市印发《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到2026年,构建“4+3+3+6”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西安模式”。“4”是开展“能源、交通、工业、环境治理”4个领域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第一个“3”是从“园区、企业、项目”3个层面培育和遴选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标杆,第二个“3”是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金融政策、碳评纳入环评新机制、碳排放信息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新机制”3项创新政策,“6”是提升“市级层面试点工作机制创新、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创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编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监测核算、固定污染源排放量全口径核算、协同管理和创新”6个方面的能力。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市大力实施能源低碳化、产业绿色化、交通清洁化等根本性、源头性解决方案,实现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双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同时,西安市推动4个重点领域协同控制。 能源领域,有序推进电厂部分燃煤机组的关停替代,目前西安热电有限公司4台燃煤机组已关停,大唐灞桥热电厂2台燃煤机组已转为应急备用机组。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2023年的30.2%提升至45%。2024-2025供暖季,全市3.83亿平方米集中供热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 交通运输领域,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垃圾清运车、轻型环卫车辆,全部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新增或更新的物流配送和公务车辆中,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分别不低于90%和80%。大力发展以铁路为主的多式联运,加快货运铁路的扩能改造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推进草堂工业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扎实推进陕投集团“一带一路”公铁联运中心建设,已建成陆海联动、多点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骨干网建设示范工程和西安港建设“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工业领域,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2025年1—8月,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产值达5206.6亿元,同比增长13.4%;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5年1—8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7.11万辆,同比增长19.9%;大力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引入培育氢能企业120余家,加速打造完整产业链。 生态环境领域,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实施源头替代和含喷涂工艺的汽修企业水性面漆替代,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2024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4.7%,在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中期评估中位列第一。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建成投运“5+4+1”大型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座餐厨垃圾处置场+1座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场),西安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厂3A等级评定率100%的城市。 在重点项目推进方面,根据《试点方案》要求,在2026年底前,计划投资262亿元推动66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能源领域29个、工业领域3个、交通领域4个、生态环境治理领域30个。截至目前,按照项目规划进度,已完成25个项目,其中,能源领域9个,投资额13.03亿元;工业领域2个,投资额1.8亿元;生态环境治理领域14个,投资额19.42亿元。 此外,西安强化各类示范引领。一是开展了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优秀案例遴选工作,共遴选出29个优秀案例,充分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积极申报国家典型案例,西安市4个低碳发展案例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2个资源化利用项目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1家企业获评全国第一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了西安智慧。 下一步,西安市将持续深化试点工作,充分释放减污降碳潜力效益,努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经验”,以更高标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美丽西安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子墨 责编:小木 终审:慕瑜上一篇:府谷县残联扶残助学暖人心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