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对话渭河 第三届汉江水文化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9-22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金秋九月,清风送爽。9月19日至22日,以“汉江对话渭河:水文化传承与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第三届汉江水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市的秦学书院举行。本届会议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陕西省水利学会、陕西省水文化研究会主办,水文化杂志社、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秦学书院、汉江书院承办,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眉县横渠书院协办。 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水利部长江委、水利部黄河委、中国湿地保护协会、湖北省水利厅、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以及省内外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六十人参会。来自新闻媒体的记者、文化研究者和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参与,形成了一场兼具学术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跨界盛会。 文明根脉的双向照鉴 汉江与渭河,一南一北,同源秦岭,分别注入长江与黄河,承载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汉江润泽荆楚,渭河灌溉关中,“一山两河”的格局不仅塑造了陕西的地理版图,更孕育了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积淀。 开幕式致辞中,多位领导与专家强调,汉渭两河的文明对话,不只是学术探讨,更是历史与现实的双向照鉴。它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也为当代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治理提供智慧启迪。 长江文化促进会在贺信中指出,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卓越的治水智慧。本次会议不仅深化了汉江与渭河的文化对话,也为长江流域文化协同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从文明源流到智库建议 本届研讨会共征集论文四十余篇,专题报告、主旨发言和图书发布内容丰富,涵盖历史考察、遗产保护、生态治理、文学艺术、跨区域比较与政策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文明源流与历史研究方面,《汉江流域的灌溉水利与农业文明》《渭河之中华“源”文化》与论文《〈渭河志〉中的渭汉联结》,共同揭示了汉渭两河对中华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系列研究《唐玄宗奔蜀与汉水上津道》《一山两河: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周秦汉唐时期汉水与渭水的文化互动》,以及《汉江与渭河——陕西精神的根脉》,则进一步将水文化与国家认同、地方精神和历史进程紧密联系。 在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以《汉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宁强羌文化活态保护与地方生态康养旅游融合发展》为代表,呼吁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多元化利用;《在水利遗产保护中担负起媒体使命任务》中强调了传播的重要性,提出要通过主流媒体与新媒体手段,讲好水利遗产与水文化故事。 在生态治理与重大工程研究方面,《引汉济渭工程对水源地正负面影响的分析》《双南水北调格局下陕西汉渭流域水文化的协同发展》《2024—2025年陕西省水文化建设研究报告》聚焦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探讨补偿机制与跨流域协作;《“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水文化建设》则创新性地提出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水文化治理与传播的新路径。 在跨区域比较与文化互动方面,《锚定支点建设 推进荆楚水文化高质量发展》和《汉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汇与相互促进》,拓展了“汉江对话渭河”的外部视野,强调不同流域文化的互鉴与共生。 在文学与艺术研究方面,《诗词歌赋中渭水渔钓意象的历史演变与多维价值》从文史典籍与诗词传统切入,梳理了渭水意象在政治理想、隐逸情怀与艺术表现中的变迁。 在文化战略与智库研究方面,《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的汉江渭河水文化建设》紧扣省委提出的“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以汉渭水文化为突破口,将文化与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库服务。 此外,会议还举行了图书发布:《汉江志》《渭河志》研究成果亮相,为系统梳理汉渭两河文明谱系提供了新资料。《长河万古流——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则从展陈角度展示了水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这些研究与成果,既回应了学术界的理论关切,又为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项目推进、区域治理中提供了实证参考和智力支撑。 多维议题的交汇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多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文明源流:追溯汉渭文明的历史脉络,探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文化遗产:强调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利用,呼吁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与旅游的资源; 文旅融合:通过案例剖析水文化与乡村振兴、康养产业、研学旅游的结合路径; 生态治理:结合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重大工程,探讨水资源调配与生态补偿机制; 传播创新:媒体与公众参与成为热点,提出利用新媒体讲好水文化故事,让更多公众理解“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智慧。 正如《中国水利报》代表在发言中所强调的:水利遗产不仅是文明的记忆,更是现代社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媒体应在其中担负起传播与引导的责任,让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学术、政策与公众的三重价值 本届研讨会的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学术价值。 研讨会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汇,推动了汉江与渭河流域研究的系统化,拓展了水文化研究的学科边界,为后续学术探索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是政策价值。 论文与讨论中提出的生态补偿、遗产活化、文旅融合等议题,能够为陕西乃至全国在推进“文化强省”与“生态文明”战略过程中提供现实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三是社会价值。 水文化并非学者的“象牙塔”,而是关乎百姓生活的日常智慧。无论是节水意识的普及,还是文旅产业的开发,抑或历史故事的传承,水文化都能以通俗、生动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增强社会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 汉江与渭河,两条源自秦岭的生命之河,正在新时代奏响新的和鸣。它们的对话,不仅是文明的回望,也是未来的启程。正如本次会议的初衷:在对话中传承,在协同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让水文化真正成为推动陕西文化强省建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编辑:西亮 责编:小木 终审: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