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岐山:周文化系列活动 让古老文明走进城市烟火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杨红军 容妍 时间:2025-08-02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红军 通讯员 容妍)当青铜器饕餮纹饰遇见研学团队的拓片,当《诗经》雅韵混着啤酒的泡沫升腾,当投壶箭矢落进夜市的灯火里——这个夏天,宝鸡市岐山县要用一场持续四个月的“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走出一条“踩得准传统根、接得住当下气”的实在路子,让古老文明走进城市烟火,走入群众心中。 破界:让文化从静止里“活”起来 岐山的独特性,在于它承载的不是某段历史碎片,而是华夏文明的精神源代码。3000年前,周人在此确立的“礼乐”“德治”“和谐”理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长久以来,这类文化遗产常面临两种困境:要么被锁进典籍里成为冰冷文字,要么被简化为旅游商品的符号标签。 “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的策划,正在于构建了“文化破界”的立体通道。它打破了“传统=古板”的认知印象,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周文化故事,让古老周礼成为吸引大众的“流量密码”。 8月1日,在景区和特色街区设置的“君子六艺”体验营里,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体验射箭、投壶、编钟奏乐。通过现场体验,投壶的准头、射箭的力道,编钟的音律,不再是古籍里的文字描述,而成为年轻人朋友圈里的互动分享;“着周服・行周礼”摄影活动里,游客们穿周服打卡周公庙,镜头记录的不仅是服饰之美,更是“揖让进退”中蕴含的尊重之道;亲子手工坊里,孩子拓印青铜纹饰时触摸的,是先民对宇宙秩序的想象;啤酒音乐美食季中,岐山臊子面的烟火气传承的不仅是烹饪技艺,更是“长幼有序”的生活哲学…… 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容妍/摄 在各类活动的丰富体验中,周文化从典籍文字走进市井餐桌,从专业领域融入亲子时光,完成了从静止到“活起来”的质变。这种转化,比任何单一展陈都更有生命力,岐山也由此开辟了一条从“文化原产地”到“文化活化地”的独特文化发展路径。 共生:“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往往受制于资源禀赋的局限。岐山的解法,是将周文化打造成“生态枢纽”,让文化与产业、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这种“共生思维”,远比单纯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具穿透力。 在产业维度,它构建了“文化+”的放大效应。啤酒音乐美食季里,鲜啤与臊子面的碰撞,不是简单的味觉混搭,而是“周礼食俗”与现代消费场景的融合;后备厢集市里,非遗手作与潮流文创同台,让古老技艺获得市场议价权;家居家电以旧换新嵌入夜经济,实则是用文化热度激活消费潜力。这种融合绝非表面嫁接,而是让每个产业环节都成为文化的“表达载体”——游客品尝的不只是一碗面,更是“礼食”文化的当代延续;市民参与的不只是一场金文描摹、编钟体验,更是对“礼、乐、射、御、书、数”等传统智慧的践行,由此,系列活动打通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资源,使文化串联起了全域产业体系。 在城乡维度,它实现了“文明共兴”的双向奔赴。在即将举办的“周礼之乡话文明——村里的新变化”演讲比赛里,乡村振兴的故事被注入“周礼乡约”的底色,意味着文化已从“被观赏的遗产”,变成了“被使用的思维”,这种自觉,让周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山水画卷·周礼诗篇”书画作品展中,书画、篆刻里藏着的是“耕读传家”的当代诠释。当周文化的“德治”理念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准则,“礼乐”精神融入乡风文明的建设,文化便成了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精神纽带,让县域发展既有经济增速,更有文明温度。 共治: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 文化传承的深层难题,在于如何避免“政府热、社会冷”的尴尬。岐山选择将“寻周记”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共治”实践,让每个个体都成为传统的“代言人”。 “舞动岐山 唱响周原”广场舞大赛暨“文明实践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活动现场 容妍/摄 “舞动岐山 唱响周原”广场舞大赛暨“文明实践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活动现场 张宏政/摄 这种共治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覆盖。在刚刚落幕的“舞动岐山 唱响周原”广场舞大赛暨“文明实践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活动中,来自全县的31支舞蹈代表队同台竞技,舞动周礼韵律,唱响时代新声,体现对“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周礼传承,精彩的演出赢得叫好连连;计划在9月推出的“红领巾讲周文化”演讲比赛,青少年将从“听说历史”到参与历史记忆、讲述历史记忆;拟举办的岐山籍作家采风活动,策划初衷耐人寻味:不是让文艺工作者“写岐山”,而是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创作者“从岐山出发”,让本土叙事获得文化厚度,这种内生式创作,比千百次的外部宣传更具号召力;待启幕的第六届周文化研讨会则为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注入学术智慧……从市井百姓到文化学者,从垂髫小儿到银发长者,不同群体用各自的方式诠释周文化,形成了千人千面却一脉相承的生动图景。 更珍贵的是,它培育了文化自觉的社会土壤。当投壶体验从景区项目变成社区活动,当周礼摄影从官方策划变成游客、市民自发创作,文化传承便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由此催生的“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践行”的氛围,才是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真正保障。 答案:县域治理的“文化赋能”范式 透过“寻周记”的热闹,我们更应看到其背后的治理启示:对县域而言,文化不仅是发展的“附加题”,更是治理的“金钥匙”。岐山的实践证明,锚定文化原点,让文化成为城乡融合的黏合剂、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社会共治的润滑剂,县域发展便能突破瓶颈,找到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这场持续数月的文化盛宴,最终将指向一个更本质的命题: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有用”且“有魂”。“有用”,是让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古老智慧解决现实发展问题;“有魂”,是守住精神内核,让文明根脉滋养民族心灵。 在这片诞生了“郁郁乎文哉”赞誉的土地上,岐山正用“寻周记”给出最朴素的答案——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于复古守旧,而在于让传统活在当下的生活里,让周文化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社会的紧密纽带。 相信,当最后一场“寻周记”活动落下帷幕,当夜市的烟火渐渐散去,留在岐山土地上的,不仅是游客的足迹,更是文化基因重新激活的温度。这,或许就是“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的初衷,和它带来最珍贵的影响。 编辑:魏娟 责编:晓佳 终审:赵梓希上一篇:陕西洛南县三要镇文明实践活动走进乡村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