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古城向新尽朝晖——纪念西安解放七十五周年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5-20

5月,西安城墙永宁门上微风拂面,风和日丽。不少游人登上城楼,极目远眺——道路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护城河波光粼粼……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共同见证着一座千年古都75年的沧桑巨变。

永宁门见证了千年古都改天换地的伟大历程。1949年5月21日,人民解放军在西安城墙永宁门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入城式。数十万西安人民走上街头,敲锣打鼓,高呼口号,热烈欢迎人民子弟兵进城,庆贺古城的新生。

伴随着全国革命胜利的滚滚洪流,1949年5月20日,古城西安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驱散了发展征途上的阴霾,拉开了“建设人民的新西安”的时代大幕,开辟了朝气蓬勃的历史新纪元。

1949年5月20日,第一野战军占领三桥火车站。 本组照片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解放

千年古都迎来涅槃重生

时间回到1949年,解放战争各个战场捷报频传,向胜利进军的号角响彻全国。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奋勇前进,解放全中国。

在陕西,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摧枯拉朽般将战线从陕北推向渭北,对西安形成大军压境之势。

“当时,‘打到西安去,活捉胡宗南’已成为全军的战斗口号。”时任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军长的罗元发在回忆录中写道,“‘五一’过后,我和陈海涵参谋长到各团检查整训情况,来到十六师四十六团驻地时,老远就传来一阵嘹亮的歌声:挺进,挺进!向大西北挺进!千百万受苦受难的同胞在等待我们……”

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西安守敌出现弃城而去、退守汉中的迹象。

1949年5月11日,探明敌情后,第一野战军决定发起陕中战役,进军西安,随即在高陵一带撕开了一道防线缺口,继而占领咸阳,夺取渭河北岸阵地,为横渡渭河、解放西安创造了条件。

面对守敌炸桥毁船、封锁河岸的情况,5月20日拂晓,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全线强渡渭河。

1949年5月21日,第一野战军第六军举行入城仪式,解放军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5月20日11时许,解放军进抵安定门;12时许,红旗插上钟楼楼顶,高高飘扬;14时许,古都西安被人民解放军完全控制,罗元发等随同部队进驻古城,西安解放!

5月21日,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西安举行了入城仪式。浩浩荡荡的入城大军,军容整齐,威武雄壮。各大中学校师生与市民一起走上街头,高呼口号,热烈欢迎。

5月24日,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5月26日,中共西安市委在西安召开第一次会议。

……

火红的5月,古城在激荡,人民在沸腾!

西安电信局职工开展护局斗争(图为原西安电信局营业部)

重获新生的西安,百废待兴,迅速完成广大城乡接管工作,荡涤“污泥浊水”,恢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揭开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在西安布局17个。军工、科教、轻纺等一大批产业扎根西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大潮。

aad5c746f2305cf7dcdbfa8c1c85374c.jpeg

西安解放时,被保护下来的大华纱厂

东郊的军工城和纺织城、西郊的电工城、南郊的文教城、北郊的文物保护区和明城墙内的行政商业区陆续建成,成为新西安五大城市功能分区的骨架,形成了一个特大城市的雏形,更奠定了西安作为我国新兴工业城、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的基础。

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中,一座新兴的城市在黄土地上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气壮山河的发展成就。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5月12日摄)。记者 蒲茜摄

前行

与时俱进谱写奋斗赞歌

今年“五一”假期,西安再度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接待游客1400余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西安,奔赴“古城之约”。

文旅产业朝气蓬勃,是西安千年文脉绵延生息的有力印证,亦是西安百业俱兴、活力迸发的生动缩影。

作为一座拥有1000多年建都史、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西安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长安城更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使节往来、名流云集、商贾不绝。

然而,近代以来,西安也曾黯淡过。

1949年前的西安,生产凋敝、民不聊生,备受战乱摧残。西安城囿于一隅之地,城市主干道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道路总长不足10公里,基础设施落后。

1949年5月20日,西安回到人民手中,风云依旧在,只是换了人间。这座城市的前景、无数家庭的命运、无数人的人生,由此重新书写。

历经风雨,西安城墙终于褪去“旧颜”。西安成立保护机构、制定保护法规,让古老的城墙得以抚平拆毁所致的“疮疤”,重现宏伟景象。

在西安市大明宫,市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资料照片)。 记者 袁景智摄

国难之时,易俗社用大秦正声展现民族气节;承古开新,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经典剧目古调重弹,不仅让秦腔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亦让老旧街区焕发新光彩。

大华纱厂,西北首个现代纺织工厂,为西安解放作出积极贡献;岁月更迭,老厂房焕发新生机,工业遗产华丽转身为受年轻人追捧的艺术街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生的岁月,伴随着秦腔的传唱、机器的轰鸣,西安拉开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从中国第一颗氢弹到第一颗洲际导弹,都凝聚着西安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国内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一块集成电路板、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第一台航用相控阵雷达、第一台微型涡喷发动机、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都诞生于西安。

……

人们对盛唐长安的瑰丽想象,在这片蓬勃发展的黄土地上重新找到了寄托。

1949年,西安全市生产总值仅1.89亿元,仅有几十家小规模的工厂和千余家手工作坊。如今,西安跻身“万亿俱乐部”,成为西北首个GDP突破万亿元的城市,GDP较1949年增长6000多倍,高质量发展动能愈加澎湃。

从13平方公里到807平方公里,从227万人到1308万人,75年间,西安市区面积增长了60余倍,人口数量增长超过5倍,城市规模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千年古都尽显旺盛生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83元,温饱问题是群众心头的大事。2023年,西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128元,西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75年之于西安,不过弹指一挥;75年之于西安,亦是沧海桑田。这75年,西安闪耀着更加耀眼的光芒,拥抱时代的晨晖。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里的长安塔(五月十五日摄)。记者 蒲茜摄

突破

蹄疾步稳勇当先行示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3年伊始,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双中心”,意味着科技创新和基础科学研究“两手都要硬”。以“双中心”建设为牵引,西安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到神舟飞船,小到触手可及的智能显示屏,处处都有西安“智造”的身影。

目前,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西安科学园,一批新的研发机构正迅速建成;围绕未来之瞳双子塔,以润禾中心、中建嘉和中心为代表的多个企业总部办公集群拔地而起……这片充满蓬勃生机的创新热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人才。

西安高新区(5月13日摄)。 记者 蒲茜摄

在法士特高智新工厂,一个个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精准作业,一台台智行集成式AMT自动变速器顺利下线。灵活自如的机械臂、自动输送的物流车、实时显示的智慧大屏、自动分拣的立体仓库……法士特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连续18年稳居世界第一。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化生产,为西安新型工业化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新时代新征程,西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等六大支柱产业持续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光子、增材制造、卫星应用五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实力;平台创新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扩大规模;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加紧规划布局。

今天的西安,以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的“实力盘”占GDP比重达33.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万家。2023年,西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西安市灞河元朔大桥(五月十四日摄)。 记者 蒲茜摄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西安正向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稳步前进。

去年以来,西安在全国率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西欧”集结线路达到23条,长安号年度开行5351列、运送货物464.8万吨,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站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开放、包容的底色愈加鲜明,联通中外、拥抱世界的姿态愈加坚定。

西安大踏步向前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秦岭巍巍,渭水汤汤,西安绘就美丽生态画卷,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让蓝天白云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家门口就有名校名师,在社区就能安心养老,一刻钟便可解锁“运动自由”……生活在西安,幸福的模样具体而生动。

75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75年,却足以在历史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念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砥砺前行。

走过75年,西安发展新动能日益壮大,生产新要素加快涌流。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西安重整行装再出发!(记者 李妮 陈志涛)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图图 

上一篇: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多场文化惠民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