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渭河安澜,西安北跨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姜辰蓉 张京品 时间:2024-04-30

在渭河全面整治的基础上,陕西西安做出一项战略决策——城市跨越渭河,向北发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姜辰蓉、张京品 编辑高雪梅

2021年9月8日,陕西西安,渭河日出

流经陕西关中地区的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在盛唐诗仙李白的笔下,渭河如银河般清澈,川流不息。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沿岸倾泻而下的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让渭河风采全无,裸露的河床、污浊的水流,让人无法把它与美丽的诗句联系起来。

为还渭河一泓清波,陕西省持续加大渭河治理力度,实施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美化沿岸景观。2023年,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通水,为渭河润泽关中大地、增加黄河水量,带来源头活水。

在渭河全面整治的基础上,陕西西安做出一项战略决策——城市跨越渭河,向北发展。渭河北岸将成为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未来发展的主战场。

清波再现

渭河干流全长818公里,流域内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82%的工业总产值,有陕西“母亲河”之称。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渭河就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同时,由于治污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宝鸡市林家村断面以下干流全部为V类或劣V类水质。在严重的污染下,渭河被当地老百姓俗称为关中“下水道”。

十多年前,记者曾在渭河大桥几公里外的地方,亲眼看到一条黑色的污水带从岸边的沟渠流入渭河。沿岸居民告诉记者,一些偏僻地段还有更多暗藏的管口,向渭河排污。

为治理和保护好渭河,2005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利用6年时间解决渭河的黑臭问题。“十一五”期间,陕西采取了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立环保监管体系、治理污染源、污染源执法监管等治理措施。2012年,陕西省环保部门又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2012-2014年)”。

2015年至2020年的5年间,陕西渭河流域关闭污染企业33家,其中主要是造纸企业和氮肥企业,共淘汰造纸能力97.5万吨、小化肥生产能力59.6万吨、印染能力10023万米;建成并运行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7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424.5万吨,基本解决了污染直排问题。

此外,陕西还建立了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制度,截至2019年底,渭河流域共收缴省级水污染补偿资金6.78亿元,全部用于流域水污染治理。

多种举措之下,渭河生态环境迎来了根本性转变。2020年,渭河水质首次达到20年来最好水平。2023年,渭河干流、支流水质均为优。

在防污治污的同时,陕西省还投入215亿元,实施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新建成堤防630公里,使堤防防洪标准城市段达到百年一遇、农村段达到30年到50年一遇,滩面整治和生态景观达到15万亩。如今,渭河清波再现,两岸绿树成荫,风景优美,不仅为流域群众提供了休闲好去处,也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地。

50多岁的陈建洲,从小生活在渭河岸边,渭河的生态变化令他十分感慨。“过去人们说,‘渭河三大宝,苍蝇蚊子和荒草’。经过这些年整治,渭河堤高坝牢,河水清了,两岸绿了,生态环境大不一样,不光我们住着舒服,还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周边的市民过来游玩。”陈建洲说,“现在的渭河湿地风景优美,不仅能看到鸳鸯、火烈鸟、水鸭等各种水鸟,还不时能碰见好多鸟窝和鸟蛋。”

空间扩容

渭河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汉雄风和辉煌的大唐盛世。千百年来渭河以自己的丰腴和富饶,滋润着关中平原千万亩肥沃良田。渭河治理的成功,为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带来新的优质发展空间。

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1300多万常住人口,国家中心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千年古都西安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不断创造新的历史性突破,但城市主城区的发展程度和开发强度已接近饱和,需要新的空间载体来支撑。

距西安市中心20多公里,秦岭北麓的终南山巍然耸立。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有“中央水塔”之称,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向南严控生态红线,协同建好秦岭国家公园”“中心城区以文物保护为先”。因此,拥有广袤发展空间的渭河北岸,成为西安城市空间扩容的主战场。

“北跨”跨向哪?主要是向北跨渭河发展拉大城市骨架,优化西安城市空间布局。从区域来看,“北跨”战略涉及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等渭河北岸各板块,以及渭河南岸未央区、经开区、灞桥国际港务区的部分区域。

“系统推进城市‘北跨’,既是遵循西安城市‘拥河’发展的历史传统,也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李栋表示,从西周到秦汉再到大唐,西安拥河发展有着历史的延续。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载体和空间,决定西安向北发展是合适的选择。

具体而言,西安市主城区向南已经逼近秦岭控制带。“西安城市往南走已经没有很多空间了。”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杨治说。

2012年,西安启动“渭北工业区”(含高陵装备工业组团、阎良航空工业组团、临潼现代工业组团)建设。经过多年发展,2022年,渭北区域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400多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6%左右。同时,西咸新区五个新城中,有三个(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布局在渭河北岸,但整个城市“南重北轻”的特点依然明显,西安“北跨”片区人口、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约为9.6%、9.1%。

2022年6月17日,西安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三市部分区县,以及杨凌示范区。西安以外的三市都在渭河北岸,“北跨”成为西安都市圈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北跨”的“时”与“势”逐步成熟。

杨治表示,“北跨”不是简单的“跨过渭河”,而是对整座城市的通盘考虑,使“北跨”区域和渭河南岸的老城区形成有机协同发展,形成城市整体向北发展,引导全市的经济要素、人口有序地向北形成新的集聚,为城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对于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西安来说,2023年被认为是又一个元年——全面“北跨”发展元年。2023年2月,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经开区举行,正式吹响了西安市“北跨”发展的冲锋号。

据介绍,此次推进“北跨”发展集中开工的项目有150 个,总投资1324.63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2个。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疏解中心城区功能,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延伸,为西安建设更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拥河发展

西安“北跨”并不突然。2018年制定的《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首次提出: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空间战略,实现跨渭河发展,打造渭河世界级滨水景观带,形成大西安发展的强劲驱动力。“西安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均提出实施“北跨”发展战略,推动形成渭河南北呼应、交通贯通成网、业态融合互补、渭河成为城中河的拥河发展模式。

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基地和老牌工业城市,西安市近年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工作。2023年,西安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71%、34.53%、62.77%,全年制造业增加值2321.80亿元,比上年增长8.4%。

2022年,以阎良区、航空基地为主体的西安市航空集群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量98.38万辆、增长25.9%。西安生产的闪存芯片、单晶组件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名第一。西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渭北已经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区域空间广阔,基础条件优越,是西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优化格局、提升能级的最大潜力空间。”西安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刘骥说,“西安的GDP已迈进万亿级大关,西安‘北跨’战略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北跨’区域将成为有效支撑西安下一个万亿级经济体量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目前,西安市渭北区域已分布有若干工业园区,聚集了中国石油长庆分公司、陕汽集团、陕钢集团、隆基乐叶光伏、昆仑银行等100余家企业的总部和区域总部,形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集群,渭北工业大走廊已经有了基本轮廓。

西安市提出,到2025年“北跨”区域实现经济总量较2020年增长50%,将渭河两岸和渭北区域打造成为交通高效便捷、生态宜居宜业、功能配套齐全、充满创新活力的产城融合现代新城和新型城镇化的西安典范。


2023年4月9日,“北跨”战略涉及的西安秦汉新城旅游路路边空地上一大片芝樱花盛开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机电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小龙说:“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让他联想到,杭州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再到“拥江发展”,成都从锦江时代的“两江环抱”到龙泉山时代的“一山连两翼”。杨小龙认为,西安长期是以城墙内为核心、单核发展的城市形态,“北跨”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形态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多组团转变,既能减轻因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也能推动形成更多经济增长点。

为实现“北跨”发展战略目标,西安将重点从构建“北跨”发展空间新格局、构建“北跨”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八个方面系统推进。对于“北跨”发展战略,社会各界充满期待。长期以来,渭北地区因职住不平衡,轨道交通覆盖不足,机动化通勤比例较高;加之渭河南北区域,东西向贯通的交通干道尚未形成,路网无法协调发挥作用,跨河通道没有有效利用,导致渭北地区城市道路通达性不高,制约了片区的发展。

为推进“北跨”发展,西安市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等项目,加快地铁10号线等路网建设,着力打造轨道上的“北跨”区域网络。2024年4月,在西安地铁10号线渭河公轨合建桥施工现场,本刊记者看到,已合龙的大桥犹如一条巨龙飞架两岸,形成了一个超大型的立体工地,各项设施建设一派繁忙。该桥是我国西北地区首座公轨两用桥,桥梁主跨300米,全桥一联9跨,联长1412米。这一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高陵区与西安主城区的时空距离,让作为西安外缘的高陵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

“随着渭河从自然形成的生态廊道成为西安的城中河,西安将从‘围城’发展转变为‘拥河’发展,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说,“西安拥有秦岭、渭河两条生态廊道,构筑了独具西安特色的‘南山北水’城市格局,这在北方城市中很难得。‘北跨’发展使西安的‘山水文章’更加值得期待。”

过去,渭河北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水源,而正在加速建设的引汉济渭工程,将从根本上改变渭北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陕西渭河生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友成表示,将以西安“北跨”发展为契机,把渭河打造成一条最美城中河,让城市有山有水有灵气。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