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在牛毛上雕刻!西安85后小伙展现一毫一厘“微”视界

来源:陕西都市快报 作者: 时间:2021-01-14

说到雕刻这门技艺,不是每个人都会,但大家肯定都不稀奇了,但我们要带大家去看的这个雕刻太牛了。

细小到什么程度?就是想看清都不容易,甚至得求助30倍的放大镜来看。

图片

记者:“终于看清楚上,写的是中国心2021,一月卓刻,下面应该有个红色印章。

怎么看着这么费劲儿呢,说出来估计大伙都不敢相信,这排字儿是刻在了一根牛毛上。

有着非一般手艺的就是他,32岁的卢彦卓,从小爱绘画,初中毕业后跟着同乡去北京学习平刻,2018年接触微雕,就是在毛发上雕刻。

微雕工作者 卢彦卓:“当时看到老前辈们在毛发上,人的头发上创作的微雕作品 (带来)很大的震撼,觉得在这么细小的东西上竟然能刻出精美的文字和图案,自己也想挑战一下自己。

这三年里,卢先生潜心练习,甚至平时都会下意识观察别人的头发,看有没有用作微雕的条件,目前他只能在动物毛发上刻字,而能练成这门手艺也实属不易了,就比如那个牛毛上雕刻的中国心作品,他用了30多根牛毛才刻成了这一个。

卢先生平时收集的毛发,一般他会选牛的尾部或者马鬃毛,因为质地相对较硬,而这些刻刀的刀头,都是他亲自打磨的,最细的地方,已经不仅是细如发丝了,用他的话说,感觉吹口气儿刀头都会断掉。

卢先生有十年平刻的基础加上三年微雕的学习,现在才能在毛发上雕刻,这一行需要很强的定力,他一般在后半夜创作,关键是为了防止手的微抖,一定要把握脉搏跳动的间隙下刀,所以真的很难,卢先生也在现场露了一手。

图片

用来微雕的牛毛,大多长度5毫米,直径0.1毫米,要经过硬化处理,然后固定在工作台上。

微雕工作者卢彦卓:“刀尖确实要比雕刻材料细很多。”

记者:“您不需要戴放大镜吗?”

微雕工作者卢彦卓:“雕刻的时候,毛发本身也会有一定类似粉末的东西,粉末起来之后其实眼睛是看不清楚的,比划就是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刻。

几乎看不出刀尖的游动,很快牛毛微雕在着色后就完成了,透过放大镜能看到四个字:大国工匠。行内人说微雕是门靠感觉的学问,在没有显微镜的时代,也叫盲刻、意刻,手技为主,目力次之,除了要有书法和绘画基础,更要沉住气静下心。在卢先生的工作室,从平刻的老虎、每根发丝栩栩如生,4平米厘米的雕刻面上,刻了600多个字,再到动物毛发上雕刻。

图片

而费时费力却坚持继续练习,能在胎毛上微雕,卢先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很有意义。

微雕工作者 卢彦卓:“毛发雕刻又小,甚至有时候作品做好以后,掉在地上找都找不见,我是想通过自己的学习,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能传承下去,发挥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我觉得只要肯努力,细心认真,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


编辑:庞阿倩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