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巧媳妇王爱苹“编”出美好生活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燕郡 时间:2020-12-16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尚鹏 贾赟) 在榆林老街的一个手工编织工艺品店内,摆放了各种各样的手工工艺品,有毛线材质的大南瓜、坐垫、提包,有串珠编织的笔筒、首饰盒等等。几颗珠子,一根鱼线,在她手里一会儿就能变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便是王爱苹坚守了二十多年的事业。 王爱苹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凭借一份坚定的信念,努力扎根于城市,用心经营事业,用一根根线、一颗颗珠编织出自己的美好生活。“我从小就跟妈妈学着做一些手工,以后也就一直喜欢上了手工。做的过程中我就想专做一件东西,从开始到把它做成功以后,特别有成就感,所以我就一直坚持了近30年。”王爱苹说。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王爱苹的手工工艺品也向新领域开拓发展,包括了手编类、串珠类、刺绣类、毛衣类、包、拖鞋、手套以及各种抽纸盒、笔筒等各类工艺艺术品。产品远销国内外,不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手工编织高手,还吸引了不少编织爱好者到店里前来参观学习。 “我和王老师学这个,自己觉得很有乐趣,孩子们需要什么我就给孩子们挑、勾。希望我跟王老师学的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谁跟我学我也可以免费给别人教。”手工纺织爱好者杨春梅说。 “从1993年开的店,学这个手工的人天天有,络绎不绝,因为其中家庭妇女比较多,她们也有自己喜欢做手工的,也有经过和我学习了以后,自己开店、摆摊的,能给她们带来一些收入,对于我来说真的特别欣慰。”王爱苹说。 现在每天来她店里学习编织的人络绎不绝,她对自已的手艺从不吝啬于外传,甚至她很喜欢到她店里来学手艺的人。二十多年来她不仅在店里教,还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培训班,为下岗女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传授一技之长。在她看来,手工编织是陕北民间优秀传统手工艺品,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承手工编织这门艺术。 “下一步,我打算办一个培训班,把想创业的妇女集中起来培训,让她们再培训更多的人。与此同时,我想给小朋友们办一个培训班,把这个手工让小朋友也学习,让手工从小在他们脑海里有个记忆。”王爱苹说。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