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强县丰收天麻鼓起村民“钱袋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吴天文 时间:2020-11-04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吴天文)深秋时节,被誉为“中国天麻之乡”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2万多亩优质天麻喜获丰收。连日来,广大天麻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上山采挖、挑选、加工、烘干成品天麻,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在县委县政府和国防科工局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在汉源街道办二道河村流转土地50亩,建立了 8000平米的大棚乌天麻育种基地;在海拔1500多米的二郎坝镇罗家坝和白果树、毛坝河镇张家山、巴山镇罗全岩等10个村建立了1000多亩的林下乌天麻种植基地,目前均已到采收季节。自10月下旬以来,我们每天都要组织100多个村民上山采挖鲜天麻。”2020年11月1日,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二道河村乌天麻种子繁育基地、明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远鸿对记者说,“我们培育的种子是乌天麻,我们种的也是乌天麻。因为乌天麻的天麻素含量高、药用价值高、市场价格高,口感比普通天麻好。每到种植季节,我们都要将乌天麻种子、栽培技术和收购合同一起送到有种植意愿的农户家门口,直接带动了100多户通过种天麻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此外,种植基地附近的村民还可以来我们基地务工,每天挣100元......” 宁强天麻不仅是宁强县最亮丽的“名片”之一,也是许多村民脱贫奔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气候条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人员培训和资金扶持力度,建成多个野生天麻保育区、野生天麻种质资源普和天麻科研基地,恢复再建了宁强天麻研究所,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启动了阳平关“天麻小镇”建设,成立了26家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式,培育了“宁强羌乌1588乌天麻”等优质品种,大力引导村民种植天麻脱贫奔康、增收致富。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县4万多种植户种植商品大天麻1.8万亩、种麻0.2万亩,预计鲜天麻产量3万吨,产值9亿多元,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前几年,我养娃娃鱼亏了10多万,母亲又得了重病,欠了许多债。为了还债,2017年我来到这里干活,直接参与了天麻种植全过程,逐步掌握了天麻栽培技术。2018年,张远鸿免费给我提供了400斤乌天麻种子,我就把这些种子栽在自家林子里。去年冬天,我收了近4000斤鲜天麻,卖了15万多元。”正在二郎坝镇罗家坝村天麻基地挖天麻的脱贫户张远光对记者说,“我又栽了1亩,预计今年还能卖10多万。我要继续种下去。我也是这个种植基地的技术人员,每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我不仅还清了债,还脱了贫,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二郎坝镇白果树山大沟深,以前属深度贫困村,贫困率高达92%,这对镇村干部及帮扶单位来说,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最大考验。该村林地大,缓坡地型多,是天麻、华细辛等中药材的适生区域,面对优良的生态资源,当地干部开动脑筋,决定从发展林下经济着手,带领群众共同脱贫奔康。2016年6月,张远鸿的公司进驻白果树村,还成立了明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由此开启了规模化种植天麻等中药材的致富路。通过4年的天麻种植和新型主体产业带动,该村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一窝天麻一窝金。在张远鸿的带动和帮助下,我从2017年开始种乌天麻,从起初的1亩发展到现在的3亩多,平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我还是天麻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我媳妇抽空到基地务工,一年挣一万多。”二郎坝镇白果树村民张远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我跟其他村民一样,自从种乌天麻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我们的生活是大变了样,不仅腰包鼓了,还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宁强县率先在全国人工种植天麻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天麻种植经验,还形成了天麻菌种研究与制作、天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目前有天麻菌种厂20多家,有烘干、切片、破壁、保鲜等初加工企业60多家,有以天麻为原料生产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公司2家,宁强天麻产品畅销海内外。 地处嘉陵江畔的燕子砭不仅是天麻种植基地,还是陕南最大的天麻集散地。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典型带动、帮扶联动、技术拉动、服务推动”的方式,大力引导村民种植天麻增收致富。为把这一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该镇连续几年无偿提供优质菌种4万余套,积极鼓励农户组织成立互助社,申请注册了燕子砭天麻商标,成立了多家天麻专业合作社、天麻协会,发展天麻加工户50余户,营销大户30多户经销商150余人,户均年收入30万元以上。 围绕天麻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宁强县积极引导开创精包装、深加工的新路子。“目前,我们公司开发了享誉省内外,得到国内天麻专家高度评价的乌天麻片、天麻酒、天麻粉等产品。乌天麻没有普通天麻苦麻,因此口感更柔和,营养更丰富,非常适合入膳,我们还开发了天麻面皮、天麻面条、天麻凉粉等特色产品。这样既延伸了产业链,又增加了天麻产值,能让种植户的辛劳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张远鸿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优做强天麻产业,打造陕南最大的乌天麻育种基地,扩大乌天麻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