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红枣变成增收的“金果子” 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来源:华商网 作者:杨虎元 李斌 刘波 马 时间:2020-09-18
贺景卫是清涧县石盘便民服务中心磘则山村人,2006年从教育岗位离岗后,创办了红枣加工企业,通过十几年的奋斗,不仅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还带动周边不少村民共同富裕。 因家庭原因离开三尺讲台 开始创业生涯 贺景卫出生于一普通农民家庭,1987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在家乡石盘教书。2006年,由于家庭原因贺景卫离开他钟爱的三尺讲台,开始创业。 贺景卫说:“两个老人都是脑血栓,给老人看病和供娃上学欠下不少债。我生在黄河畔的红枣之乡,所以就从事了这个红枣加工产业。” 创业之初,贺景卫建起了传统的红枣烤炉,开始红枣加工。当时村里交通不便,不了解行情,也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他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 “当时我这个厂子是在自己家里,一遇上汛期就把路冲坏了,我带上家人一直把路修到绥德地段的清盘路。”贺景卫说,起初几年,红枣加工一直不温不火,勉强维持生计。他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发现周边县区从事枣果馅加工的企业有很多,但是为企业提供枣泥原料的却屈指可数。贺景卫把原来的红枣加工停掉,开始了单一为枣果馅企业提供原料。 红枣变成增收的“金果子” 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贺景卫说,他后来生意发展还不错,客户比较多,比如定边、靖边、绥德、子洲,很多大公司食品公司愿意跟他合作,认为他是教师出身,相信教师的人品。 随着市场开拓、订单增加,原有的厂房已满足不了客户需求,2019年,贺景卫重新选址租赁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厂房,并注册成立了清涧县宜丰惠农枣业有限责任公司,购置了新的加工设备,针对当地劳动力情况,他决定把红枣原料分配给一些愿意共同发展的村民,通过各户初加工、清洗、去核等一些流程后,公司再进行回收,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扩大规模导致风险,也可以实现周边农户的增收。 贺景卫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4个孩子都从大学毕业成家立业。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 清涧是中国著名的红枣之乡。对于贺景卫来说,红枣是千百年来祖辈留下来的特色农副产品,也是他无法割舍的追求。华商报记者杨虎元通讯员李斌刘波马映辉摄影李杰 编辑:庞阿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