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汲取红色文化 滋养文学初心

西咸作家赴延安培训学习交流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何超锋 时间:2020-09-08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圣地,在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当代文学,从这里走向辉煌。为激发西咸新区作家知史爱党,深入生活,创作出一批反映新时代变化的优秀作品,西咸新区作家协会特别组织“2019年度优秀作家”和西咸作家协会部分会员22人,于9月4日到6日到延安培训学习,与延安作家座谈交流,汲取红色基因,滋养为人民创作的初心。

宝塔下诵读《回延安》,鲁艺里高声唱黄河

9月4日下午,西咸新区22位作家在省作协副主席王海、团长杜芳川、副团长李正善、魏小英的带领下,一路歌声、欢声笑语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像一位历史老人,见证和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之间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奠定新中国成立基础的光辉岁月。

在延安市作协的精心安排下,西咸作家5日上午一大早就兴致勃勃来到了巍巍宝塔山之下,感受这里雄浑恢弘的气势。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

作家们围聚一起,齐声诵读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

动情的朗诵吸引来众多游客围观,围观的游客跟着作家们一起朗诵起来。

在延安城东南角的桥儿沟,是风云际会的抗日战争时期鲁迅艺术文学院所在地。一代“红色经典”在这里诞生,一代著名文艺家也从这里走向全国。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水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激励着后来一代代艺术家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创作出浩如烟海的艺术长卷。

9月5日上午,西咸作家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参观时,详尽了解了那个时代众多文化人士从全国各地来到红色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文艺创作活动和成就。每参观一个单元,作家们就被当时的场景所感动,大家一起朗诵《延安与中国青年》,一起高唱《黄河大合唱》。激情澎湃的歌声,表达了西咸作家对革命岁月的追忆和对革命文艺事业的向往。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国青年!

多情的中国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典,

你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

你有了一个能思想的脑袋。

你呀你,你前进!

你将开花在华北华南,

结买在鸭绿江边,

青年!你可爱的中国青年!”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延安新闻纪念馆,详实的实物和文图、视频展示,让作家们深切感受到革命成功的不易和从窑洞里走出的中国新闻事业的艰难。

 

两地作家畅谈创作情况。梁向阳表示,要像路遥那样敏锐捕捉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诗意

从延安十三年时期到当下,延安文学始终是陕西乃至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这里的文学成果,记录了中国革命至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次重大社会转型和变革,其辉煌成就值得学习,其经验值得汲取。9月5日晚,省作协副主席、延安作协主席梁向阳和延安作协副主成路、侯波等10位作家发言,与西咸作家进行了友好座谈交流。座谈会由延安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勇主持。

在座谈会上,王海主席和梁向阳分别介绍了西咸作协作家的创作情况。梁向阳向西咸作家赠送了他的名作《路遥传》,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路遥创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以及他自己写作《路遥传》的动因。他透露,他正在撰写一篇《捕捉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诗意》的文章,来概括路遥先生所作努力的文学意义,同时希望两地作家都能够像路遥那样,用自己的笔墨抒写生活讴歌时代。

会上两地作家分别交流了自已的创作情况,杜芳川、李正善、魏小英、凌晓晨、冯西海、宋鸿雁、梁新会等作家发言,畅谈了参观革命圣地的感想。通过座谈交流,作家们纷纷感到要创作好作品,必须发扬延安文艺精神,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在火热的真实的生活中捕捉灵感获取信息,才能写出读者满意的作品,才能写出中国文学的高峰作品。作家陈芳说:《平凡的世界》曾伴随了我多少岁月,今天走进延安才发现这里从来都不平凡,从红色的激情岁月,到今天陕北汉子的豪情,注定让这两天成为记忆长河中的闪光点,愿这份感动凝结成笔下的一朵小小的山花,开在你我大家的心中长长久久!

会后,西咸作家也向延安作家赠送了自己的作品。

9月6日上午,西咸作家来到延安大学,参观“路遥文学馆”,追寻路遥青春的足迹,体会作家创作的艰辛。作家们在梁向阳主席和王海主席带领下,来到纪念馆后山的路遥墓园祭拜。女作家们把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野花串成花环,挂在路遥墓碑上,几位男作家为路遥点燃了他喜欢的香烟。花儿朵朵,恰似他不败的精神;青烟袅袅,寄托着同道人对他深深的缅怀。

曹谷溪先生在陕北文学界德高望重,早在1965年,他就在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因为八旬高龄的曹谷溪老人腿脚不便,没能参加头一天晚上的文学座谈交流会,两地作家专程于6日上午来到贺敬之先生题写馆名的“谷溪书馆”看望拜访。

一大早,曹老师就坐在小区单元楼门前等候西咸作家。见到西咸作家,他高兴地和作家--握手,问好合影留念,脚步蹒跚地他带领着西咸作家参观书院,讲述着每一幅图书背后的故事,语重心长地讲述了当年创办《山花》的过程、这本文学刊物与路遥和习总书记的故事,以及刊物对陕北文学的影响。  

王海:要用延安精神指导我们的文学实践,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好作品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

车辆一进入南泥湾地界,悠扬清亮的歌声扑面而来。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南泥湾也是作家们学习培训的必到之处。大家在这里追忆着昔日开荒拓土的艰难,感受着今日好江南的美丽。朵朵白云在蓝天上漂浮,片片稻田在青山中绿中泛黄,道路两边黄的紫的红的各色花朵尽情绽放,来自各地的游客在平坦的广场上合影留念,西咸作家们也拉开条幅,在这里留下难忘的记忆。

两天半的延安之行很快结束了,但是给作家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西咸作协主席王海说,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考察时,再次对延安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述。他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对我们每一位作家来说,同样需要用延安精神指导自己的文学实践,希望西咸作家不枉此行,能够汲取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滋养文学初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作品。

诗人凌晓晨谈到,在延安真正让我得到的体会是,紧贴大地,扎根人民。黄土高原也是一种海洋,千沟万壑仿佛翻涌的海浪,人民的创造精神的浪花就是诗歌创作的力量。

最后,全体队员评选出六名“优秀队员”,他们是作家陈芳、申宝珠、梁新会,宋鸿雁、王宁芝、李荣。

延安之行结束,大家唱着歌儿欢送到站的队员下车回家。回家之后,作家纷纷发出感叹,称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学习充电之行、而是西咸文学创作再出发的一个新起点。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