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致敬白衣天使】陕西省5名医务工作者获国家级殊荣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杨静 时间:2020-08-20

15a2d05ccaf6cd24bd30afb2c7b0a52c.jpeg

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10位2020年“最美医生”先进事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杨惠云获此殊荣。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共有80位医师入选,其中4位来自陕西,分别是西安市胸科医院毛晓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西京、陕西省人民医院易智、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姚立农。

“最美医生”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中国医师奖”是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奖励医师队伍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展示当代医师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

杨惠云,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西安交大二附院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副队长、陕西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从医30多年来,她积极倡议成立“一元关爱”护理基金,组建“阳光天使”志愿者服务队,想方设法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学术上硕果累累。

毛晓辉,西安市胸科医院结核病合并症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该院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毛晓辉出任应急病区主任,带领团队投身疫情防控主战场,32天救治73名患者,实现了患者百分之百治愈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张西京,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西京逆行出征,先入武汉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之后转战火神山医院,先后参加了20余次危重病人会诊,参与救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300余人次,荣立二等功。

易智,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陕西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他主动请缨,带领陕西省51家医院的重症、呼吸、感染控制等专业137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全面接管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危重症病区。

姚立农,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麻醉手术科副主任。自1月18日起,他全身心投入陕西省疫情防控工作,指导西安市15家定点医院疫情防控,参与院外现场会诊、识别和转运危重患者7次,参与救治院内确诊患者30余人。(记者 杨静)

书写生命至上的中国答卷

27d741fb8444d0332e6c39509767ad48.jpeg

资料照片

毛晓辉

永生不忘从医初心

记者 杨静

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病人,这是毛晓辉在应急病区32天里唯一的信念。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毛晓辉,是西安市胸科医院结核病合并症科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西安市胸科医院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紧急成立应急病区第一梯队。52岁的毛晓辉,因有着28年的从医经历和丰富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经验,临危受命,出任应急病区主任。1月29日,毛晓辉带领54名医护人员进入应急病区,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战“疫”一线。

即便经验丰富,刚开始,毛晓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很焦虑,但随着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她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毛晓辉说,虽然有国家诊疗指南,但是每一例病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需要因时因人因病采取个性化诊疗手段,尽量避免插管、上呼吸机等有创治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

毛晓辉穿着厚重的隔离衣防护服,戴着密不透气的口罩面屏,日夜奋战。她对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了然于胸。通过不断摸索,她总结出凭借CT影像辅助诊断的方法,并制定出适应医院情况的各类措施。

“谢谢你们,我的生命是你们给的。”89岁的孙奶奶出院时,给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孙奶奶入院时不仅核酸检测为阳性,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并且入院后曾一度出现呼吸衰竭。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毛晓辉对老人科学把握用药,适时采用多种治疗相结合的方式,3天后,这位老人肺部的白色阴影消减了。

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应急病区医护人员承受着无形的压力。毛晓辉这时像知心大姐一样,用17年前抗击非典的经历、体会和经验,为战友们作心理疏导。

“我们是一个整体,一个都不能掉队。”为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毛晓辉不厌其烦地强调防控细节,让大家一步都不能出错。为防止大家穿脱防护隔离衣时有疏漏,她安排专门的监督员检查,这种默不作声的关怀让大家感到无比温暖。

“所有医护24小时连轴转。”毛晓辉说。那段时期,对毛晓辉来说没有上下班之分。查房、阅片、查看化验检查、随时调整诊疗方案、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各项实验室指标…… 甚至,没有特殊情况毛晓辉都不敢脱下防护衣,因为要随时收治病人,病人有情况时也要保证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病人,这是毛晓辉在应急病区32天里唯一的信念。

毛晓辉带领医护团队在应急病区32天救治73名患者,其中确诊患者25人,重症患者11人,实现了患者百分之百治愈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毛晓辉说,每一个从医者都有一份初心,我的初心就是做好人民的健康卫士,并且一直坚守着。


张西京

医者担当,创造生命奇迹

记者 杨静

在战“疫”的日日夜夜,在救治的分分秒秒,张西京的心里只有患者。

今年50岁的张西京,是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

“疫情当前、人民需要,我从事重症医学24年、党龄28年、入伍32年,我定不辱使命……”

1月23日晚12时,张西京接到紧急通知: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原计划第二天去外地探望父母,但疫情十万火急,他立即取消探亲行程,连夜准备行装,待命出征。就这样,除夕夜,张西京和空军军医大学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50名战友,踏上武汉战“疫”的逆行征程。

1月25日,医疗队19名队员接管了武昌医院ICU病房,立即规范诊疗秩序、建立隔离措施、组织查房会诊、制定治疗方案,仅半天时间,全院危重患者救治有序展开。

经过4天3夜连续奋战,医疗队救治的首例重症患者康复出院。临别时,王阿姨紧紧拽着他的手,哽咽着说:“我能活着走出医院,多亏了你们啊!感谢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月2日,医疗队转战火神山医院,张西京奉命承担起抢救危重患者的艰巨任务。重症一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年老体弱的病人,病情危重复杂,有的入院时已经昏迷,无法自主呼吸,生命危在旦夕。

在这场生死竞速的“大考”面前,医疗队临时党委成立了“张华传人党员突击队”,张西京担任突击队重症攻关组组长。当时张西京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尽最后一分力气,挽救每一个患者的生命!

2月12日凌晨两点,张西京刚回到驻地,正准备垫口饭,值班护士打来电话,急促地向他报告:“2床患者陈大爷,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至85%,生命垂危,需要马上组织抢救!”

张西京撂下碗筷就往回赶,一边电话指挥抢救,一边联系通勤车。到达ICU时,患者呼吸急促、脸色憋得青紫、全身抽搐抖动,已经陷入昏迷。

“快,立即行气管插管!”张西京一边保护好老人身上的管子,一边调整体位,准备进行插管。插管刚进入气道,陈大爷开始剧烈呛咳,大量病毒飞沫直接喷在张西京的防护面屏上。作为医生,他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呼吸逐渐顺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暂时脱离了危险。

通过有创呼吸机、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积极治疗,5天后陈大爷成功“脱机拔管”。这是医疗队在火神山成功抢救的第一个气管插管危重病人。

“我们承担的是抢救危重患者的艰巨任务,大家时刻都在为患者揪心着。”回忆起在武汉战“疫”的日子,张西京说。

在战“疫”的日日夜夜,在救治的分分秒秒,张西京的心里只有患者。作为火神山医院专家组成员,张西京每天奔波在查房、会诊、抢救中,一天要走3万多步,只能睡3个多小时。

经过84天艰苦奋战,医疗队共治愈患者351名,治愈率达96.8%,实现了“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医护零感染”的目标。他和队员们凭借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和担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易智

用大爱成就大医

记者 杨静

“这次驰援武汉,是一场战役,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完成好救治任务。”

易智,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陕西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中国(陕西)赴塔吉克斯坦联合工作组副组长。

“这次驰援武汉,是一场战役,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完成好救治任务。”1月26日上午,易智接过了“第一批陕西省医疗队”的旗帜,带领51家医院的137名医疗队员,逆行武汉。

在武汉,作为医疗队主心骨,易智的工作极其繁杂。大到接管武汉市第九医院、感控规划,小到餐食供应、队员情绪波动,患者救治、队员安全、筹措物资,重要的、紧急的任务一个接一个,连电话一天都要接上百通。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只能休息3到4个小时。队员经常在医疗队微信群里看到他凌晨发出的工作信息,给他打电话要把内容浓缩在20秒内,因为他实在太忙了。队员们发现,易智经常深夜在驻地旁徘徊,因为他要在稍稍安静的环境下整理思绪、调整方案,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的挑战。

2月初的一天,队中传出“队长发烧了,队长可不能倒下!”大家都紧张起来。原来他在宾馆测了一下体温,发现体温37.4摄氏度,幸好呼吸科医生在仔细分析了他的情况后,判断他是劳累过度加上伤风感冒。服药后,很快退烧,他又精神抖擞地指挥这支137人的队伍高速运转。

不管有多忙,易智心里时刻装着队员。每天危重症组三班、重症组二班出发,他都要为他们送行,叮嘱做好个人防护,和院感专家一起检查每个人是否穿戴好防护用具,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队员们因为长期戴着护目镜,鼻梁和脸部被压伤,皮肤出现破溃和水泡。他比谁都心疼,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队员处理伤口。

在武汉55天战“疫”中,医疗队圆满完成了任务,累计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117人,治愈出院65人,好转18人,危重症患者治愈好转率达69.23%,无一例医护人员被感染。

继武汉战“疫”55天之后,经过短暂休整,易智作为中国(陕西)赴塔吉克斯坦联合工作组副组长、医疗专家组组长,再次出征。

在塔吉克斯坦,他将中国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手宝贵经验,无私分享给塔方同仁,协助塔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中塔两国人民的友谊华章。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从医24年来,易智一直奋战在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一线。他心怀大爱、情系患者,十多年如一日投身于大骨节病的防治,给贫困患者带去生活的希望。

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他从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出发,真帮实干促帮扶,牵头组建3个紧密型医联体和12个专科联盟,创新性成立西安首个城市医疗集团,推动与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群在疾病预防、治疗和管理方面的融合发展。

作为陕西省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多次在省内外紧急医疗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先后参加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等抗震救灾工作。

他用大爱成就大医,是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


姚立农

坚守后方的“特种兵”

记者 杨静

他带领医护团队连续奋战40余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姚立农是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成员。作为重症医学最前沿的ICU专家,姚立农被称为守护生命的“特种兵”。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的学科带头人,姚立农历经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全球流感、援非抗埃、抗击腺病毒等重大任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服从大局,担负起陕西的疫情重症救治任务,成为坚守后方的“特种兵”。

“姚主任,8床肺水肿有所加重,血氧饱和度也下降了!”“控制液体入量,调整吸氧浓度。”

“姚主任,5床最新胸片出来了,左肺不张!”“再做一次气管镜,清理气道分泌物。”

“姚主任,3床胸水量已经明显吸收了!”“调整呼吸机参数,密切观察!”

每天早上6点,姚立农就这样开始他的战斗。作为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成员,他自1月18日参加省卫生健康委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会后,就投身于紧张忙碌的工作中。面对疫情暴发的严峻形势,他敏锐地意识到重症医学在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亡率中的突出作用,早早就关注和思考重症患者的疾病转归、病理生理变化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着普通病人的陆续出院,危重型患者的抢救任务越来越重。面对全省88%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姚立农主动请缨,带领重症医学团队,打起铺盖卷集体搬进了传染科。每天早上6点他就进入隔离病房,将每个危重患者逐一查看,从监护数据到出入量统计,从意识水平到粪尿变化,从微量泵到吸痰管……

他将每一位患者的每一个细微病情变化都了然于胸,再参加院里组织的病例讨论,与各位专家结合影像检查、实验室数据、药物方案、机器参数等进行详尽分析,商量调整治疗方案。他发挥重症医学专家的优势,首次采用个体化镇静的方式,为重症患者争取宝贵的恢复时间。

“为了患者早日转危为安,我已将个人的风险置之度外,只要治疗有需要,我就亲自带领团队人员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气管切开、血液净化等有创操作,保证了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姚立农说。

自1月18日起,姚立农指导西安市15家定点医院的防控工作,参与院外现场会诊、识别和转运危重患者7次,参与救治院内确诊患者30余人,参与制定转运标准、危重早期识别标准、出院标准等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他带领医护团队连续奋战40余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坚守陕西一样是战场作战。令人欣慰的是,在姚立农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唐都医院多次创造了陕西省首例(首例治愈、首例重型治愈、首例危重型治愈出院)。患者治愈率、病亡率均远优于国家平均水平,两例死亡的重症患者平均存活时间39.5天,超过全国重症、危重症患者平均存活时间18.5天。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