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筑牢民生底线 托起幸福明天 ——白水县就业扶贫工作综述

来源:白水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时间:2020-07-2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要求,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第一位。

  

  白水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扶贫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白水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会议精神,遵循“区域划分、属地管理、行业参与、部门支持、镇企联动”的工作思路,按照“产业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培训提升就业,劳务输出就业,企业吸纳就业,岗位兜底就业”六大工作举措,紧扣县情民情和产业特点,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形成了“产业带、创业推、培训优、务工促、镇企联、安置保”的就业扶贫新格局,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就业扶贫的亮眼“成绩单”。

  

  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白水县又打出了一套就业扶贫“组合拳”,确保“未脱贫的都就业,已脱贫的能稳岗”。出台政策“十三条”,惠企惠民求实效;线下招聘有不便,“云端”发力排忧难;产业园区可打工,社区工厂有岗位;转岗求职缺技能,海量培训任挑选;成功创业六个月,真金白银送上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通过推进就业创业,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白水县通过组织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办招聘会、推介工作、设置公益岗位等一系列举措,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让困难群众长技能、好就业,并且还能端稳饭碗。

  

  健全机制优化就业服务

  

  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益。有稳定的收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为了真正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今年4月,白水县成立了稳就业工作专班,其成员为7镇1办和24个部门。工作专班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就业和就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白水县先后出台了《白水县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创业及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白水县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及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县域内重点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苏陕协作建设项目和社会类建设项目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并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白水县人社部门意识到,就业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为了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群众就业的影响,该局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8个“就业服务工作队”,逐镇逐村上门入户宣传复工复产优惠政策和用工信息等,尤其重点针对全县贫困劳动力筛选用工企业,推介务工岗位,鼓励外出打工。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同时也对全县贫困劳动力的总数、就业情况、政策享受情况和易地搬迁户劳动力就业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今年,白水县还出台了奖补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政策项目最全、含金量最高的就业扶贫优惠政策“十三条”,其中包括免费就业培训、创业促就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重磅”政策。

  

  贫困户李涛,就是这些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你的店已经正常运行6个月以上,符合我们的条件要求。这5000元是发放给你的创业补贴,我们给你送过来了。”白水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苏勇高兴地说道。5月中旬的一天,在尧禾镇街道上,李涛和妻子正在自己的洗车棚忙碌,洗车棚对面是他们夫妻今年新开的一家蒸馍店。多年来,李涛因儿子患病欠了很多外债,因此被认定为贫困户。为了补贴家用,夫妻二人盘算着在自家门口开个洗车店。经营一年多后发现,洗车的收入对他们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于是又开了这家蒸馍店。二人每天四五点起床蒸馍,馍蒸好后就在洗车棚忙碌。5000元的创业补贴,是对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也是他们摆脱困境、迎来全新生活的精神动力。

  

  “5000元对我来说算是一笔大数目了,快赶上我半个月的营业额了。”无独有偶,今年33岁的杨建平,也为这笔即将到账的创业补贴欣喜不已。杨建平是西固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年底,有着10余年理发经验的他,决定在白水县开一家理发店。先后投进去10余万元,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理发店没法开门。复工复产之后,理发店的生意开始渐渐步入正轨。他从一位顾客口中得知,县上针对贫困户创业有一笔补贴,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咨询,没想到很快就批了下来。

  

  在招聘信息发布和岗位推介方面,从2017年到2019年,该县每年组织10余次专场招聘会和就业扶贫政策宣讲会,加快就业示范基地、就业扶贫基地、社会工厂等的认定工作,特设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扩大本地就业容量;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就业扶贫服务体系,确保用工信息进村组,推动招聘下乡、送岗入户;充分利用县域内10余个公交站点、25个固定橱窗、镇村宣传栏、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政策宣讲,发布招聘信息,实现了了解就业政策和获取招聘信息不出村、人岗对接不出镇;加强与县域内外用工企业对接,收集筛选各类招聘信息,定期进行发布并组织召开就业招聘会;紧抓苏陕协作机遇,强化苏陕劳务协作服务联络机制,为前往江苏等省外地区就业的劳动力提供便捷、准确、安全的就业信息、政策解答、后期跟踪等配套服务。

  

  在重重激励保障下,贫困户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本领,获得了养家糊口的工作,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强化培训提升就业技能

  

  俗话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贫困群众要尽快摆脱贫困,尤其需要一技傍身,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是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付苏杰是白水县城关街道办侯家塬村的村民,家有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和两个正在上初中的孩子,一家的生活靠种地勉强维持,是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的典型。今年5月,她从微信朋友圈看到白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消息,便来电询问人社部门下辖的培训中心。得知消息属实,她第一时间登记报名。

  

  经过系统培训,付苏杰掌握了酒店服务的基本技能和礼仪规范,并顺利进入县城的一家酒店工作。“不仅不要钱,而且每天还有50元的生活补贴。我非常需要这份工作,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也相信我能做好。”付苏杰说,这份工作让她每月有18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也让她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念想了。

  

  就业扶贫,也需要精准施策、靶向治疗。白水县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就业扶贫服务体系的作用,及时广泛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强化“点对点”服务,组织不同需求、不同意愿、不同类型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订单式”“定岗式”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韩孝芳也来自贫困户家庭,目前在西安从事家政工作,每月有将近3000元的收入。谈及过往,她坦言“没法跟现在比”。“我原来在北京就是做家政行当,但是缺技术,经验也不足。去年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家政培训,让我干这份工作更有底气了。”韩孝芳告诉记者,“今年4月底我还参加了县上组织的月嫂培训,想转行呢,每月工资能翻倍。”

  

  位于白水县李家卓移民安置小区南侧的陕西雁中制衣有限公司,是台湾飞雁集团在大陆投建的分厂之一,其主要业务是生产adi-das、Nike等世界品牌运动服。该厂于2019年6月与白水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投资白水雁中制衣厂建设意向书》,早在筹建初期,白水县瞄准其需求早谋早动,接连组织了三期专业化培训,并顺利将一些业务熟练的贫困户送到在外地的分厂工作。如今,这些制衣工人的月平均工资达到了5000元左右。

  

  付苏杰、韩孝芳等人的经历和转变,只是白水县就业扶贫受益贫困群体的缩影。在外稳岗位,在内练内功,针对群众就业能力不足,白水县强技能、补短板的工作一刻没有停歇。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交通不便的贫困人员进行上门培训、在线培训,对其他贫困劳动力开展集中培训,实现应培尽培,培用结合;打破固有模式,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将培训班开在田间地头、夜间农闲,确保了培训生产两不误,提高了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结合地域产业发展,开展切合该县实际情况、贫困劳动力亟须的种植、果园管理、家禽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专项培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白水县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共覆盖14149人次,其中涉及贫困劳动力5607人次,发放贫困劳动力生活和交通补贴110余万元。培训内容涵盖了家政、烹饪、种植、电商、酒店服务等。今年,白水县大力推行“线上+线下”双线培训策略,截至6月底,共举行线上线下培训14期28班,覆盖1323人次,涉及贫困户906人。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实现了农村贫困劳动力从“卖苦力打工”到“凭技术吃饭”的巨大转变,也让他们对竞争岗位更有底气,对脱贫攻坚更有信心,对美好生活更有盼头。

  

  因地制宜助推精准就业

  

  就业扶贫,要因人施策,更要因地制宜。白水县是闻名全国的苹果之乡,苹果产业在当地所有农业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如何将这种“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也是该县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白水县通过对苹果全产业链条的拆分,总结出了三种“以产业促就业”的模式:一是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大力扶持“果园托管、持股经营”模式,将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让农民就近入园务工,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二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思路,鼓励支持现有涉农企业推行“订单式农业”,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殖,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扩大就业岗位;三是强化“互联网+苹果”理念,积极引导和培育一定规模的涉果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从而催生贫困户从事农产品网上销售、农资代售、快递代理等完整产业链的服务。

  

  白水美华果业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以苹果销售、种植和社会化服务为主业的专业化果业公司。每年苹果销售的旺季,该公司的用人规模可以达到每天200余人。除了通过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发力之外,美华果业无论是在季节工还是固定工的选用上,都优先考虑贫困户。该公司负责人李小勇告诉记者,县人社部门对于吸纳15人以上贫困户就业的企业,除每人补贴1000元外,还一次性给公司奖励2万元。“公司今年还准备再上两条自动选果流水线,选用的工人基本都是贫困户。”

  

  58岁的石西平是尧禾镇安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他成了美华果业的一名苹果装卸工,每月有四五千元的固定收入。苹果销售高峰期,他的女儿也会来美华果业打工,每天有120元~150元的收入。今年4月,公司要招聘一名厨师,石西平的女婿刚好专业对口,也进入美华工作,每月4500元的工资。如今,石西平一家三口靠着美华就业扶贫基地找到了营生,日子越过越有劲。

  

  除了就业扶贫基地外,白水县还将社区工厂作为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就业扶贫工作的抓手。走进白水县雷牙镇许家村的旺福兴豆制坊,一股醇正的豆香便扑鼻而来。一块块白白嫩嫩的豆腐,被工人切割成一片片造型独特的“豆腐串”,然后再慢慢地滑进油锅烹炸,几分钟后花干就做好了。这个豆制坊成立于去年4月,是当地返乡青年张耀军在白水县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瞄准市场空白,走差异化路线所谋划的项目,也是一家吸纳贫困户就业的社区工厂。

  

  高秋侠是许家村人,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月,她经过半个月简单培训后进入该豆制坊,从事炸花干的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岗”工人,每月有2100元的收入。“这个看着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火候掌握不好,不仅不好吃,还有可能炸坏了。”谈及眼前的这份工作,她难掩兴奋,“有工资拿,离家还近,闲下来我还可以照看我家的几亩花椒树。”

  

  公益性岗位兜底,既体现了就业扶贫的最终目的,也是对白水县就业扶贫“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承诺的践行。白水县针对公益性岗位建立了腾退机制,对空缺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优先安置,落实好用工报酬;在全县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编制外大力开发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咱找份工作不容易,而且这工作对咱作用很大,咱一定要把这当事干。”家住史官镇的王万明和妻子均为残疾人,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生活十分拮据,于2016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县上为夫妻二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共同承担雷公路东段的清洁任务,每人每月有1600元的收入。2019年9月1日,王万明一家住进了新建的移民搬迁小区——君乐花园。宽敞明亮的房子,日渐向好的日子,点燃了他们生活的新希望。

  

  扶持创业增强示范效应

  

  创兴一业,带富一片;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白水县按照“城区带镇区,镇区带农村,企业带农户”的思路,打出了一套以创业推就业的组合拳:扶持新创办的企业在双创中心入驻,为企业实行免房租、水电费、宽带服务费等9项政策扶持;依托镇区各项资源优势,加大项目争取和财政投入,通过招商引资、返乡创业、种养大户等途径,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依托各类龙头企业,积极创建企业孵化基地或园区,吸纳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员进入基地创业或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增强示范带动效应,积极落实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引导贫困劳动力创业。

  

  王建武是侯家塬村的村干部,同时也是村上的致富带头人。由于当地土地贫瘠,水肥条件较差,引进的很多产业“水土不服”。2018年,王建武在杨凌农高会上看到一家企业展出的西红花售卖价竟然高达一两20元,这让他吃惊不已。这次经历在王建武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之后,他带领村上的领导干部和部分贫困户,先后多次远赴山西等地考察,最终引进了这种可以媲美“藏红花”的西红花。

  

  “脱贫攻坚任务很紧,一些长效产业周期长、见效慢,而村民脱贫的愿望很强烈,这个西红花产业基本当年种植就可以看到效益。”王建武告诉记者。引进这个产业前后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一些群众抱着试试的心态种植后,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据王建武统计,侯家塬及其周边村子西红花种植单亩纯收入最高达到了7900元,而每亩4000元~5000元的收入非常普遍。2019年,侯家塬村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上建起了西红花初加工的厂房,申请注册了“侯家塬”的商标,西红花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很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打工。仅王建武的200亩西红花基地,采摘时节一次性用工数都在200人左右。

  

  说起今天村子的巨变,王建武感慨不已。有一次,他的合作社在白水县城关镇进行宣传时,恰好被路过的白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看到。自此结缘,该局便多次主动跟进联系王建武,询问产业发展前景和存在的现实困难。2019年,该局为王建武的西红花产业提供了50万元的贴息贷款,同时实行70%的水电贴补政策。此外,由于合作社吸纳了8户贫困户,王建武的合作社还能享受到每吸纳一名贫困户补贴1000元的政策。

  

  和王建武一样,王田军也曾经备受资金缺乏的困扰。为供家里3个小孩上学,他曾经借了“一河滩”债,这让他的生活一度很窘迫。“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县上给我提供了10万元的贴息贷款,前后只有几天时间,钱就到账了。”2018年,他用这笔贷款养猪,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今年还计划把猪棚的规模扩建下,继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效果。”

  

  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通过扶持创业来推动就业,也是白水县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内涵。这些扶持对象中,既有像王建武、王田军这样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贫困户,也有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从而为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的企业。自2016年2月成立以来,白水县创业创新中心入驻在孵小微企业35家(场外孵化9家)、个人创客8名,成功孵化企业6家,提供就业岗位309个,带动就业千余人。陕西酷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该双创中心的入孵企业,其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运营和销售等。其专利“蓝创动力”24小时自助共享洗车项目,目前已经在白水县和西安市拥有了数个试点运营场所。如今,该公司不仅资产规模从最初的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万元,而且还创造出了“科技范”十足的就业岗位。

  

  在就业扶贫的道路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有在完善就业机制上下功夫,在激发内生动力上想办法,让贫困群众有其业、乐其业,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仗,才能托起贫困群体的希望。


编辑:庞阿倩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