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陕西西咸新区:创新教育模式 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0-06-11

小学初中的孩子,提倡晚上10时以后没作业?

小学生期中考试,不上考场上操场玩过关游戏?

古诗名篇《琵琶行》摇身一变,成了孩子们啦啦操的主旋律?

在西咸新区,一场课堂革命的浪潮正在掀起,诸多创新探索不断涌现,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希望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孩子对学习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同时,还能让孩子‘眼睛亮亮的,身体棒棒的’。这是我们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最好回应。”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局长张海明说。

新课堂 让学生从“发呆”变“烧脑”

cd14cb5e6a30376793a70b1a08f61c09.jpeg

5月25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实验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实验学校初中部,每天下午放学后在楼间移动黑板上比赛完成数学题,已经成为学生们每天最期待的事。

一道道数学思维训练题目如同挑战游戏,激励着孩子们上前“应战”。最先解出题的同学,写下解题方法和班级、姓名;去得晚的同学,就只能用便利贴把答案贴在黑板边缘。

“大家都想看谁的解题思路更棒。第二天午饭后,出题老师会给出答案。答对的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解题思路。”七年级二班学生张姝瑶说。

移动黑板刚出现时,孩子们可没这么主动。

2019年9月,沣西新城实验学校迎来第一届初中生。对这所刚刚成立2年多的学校而言,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校长杨振德陷入思考。

“我决定先从课堂入手,给孩子们搭建培养和展示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舞台。”杨振德说。

去年开学2个月后,张姝瑶进入一种新的上课模式:全班被分为6个小组。40分钟的课堂上,老师只讲课10多分钟,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问题10多分钟,剩下为课堂练习时间。

5月9日语文课上,张姝瑶和同组的小伙伴们热烈地讨论着《小桃树》课文中“奶奶”这一形象的作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将各自的讨论结果写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老师进行打分。

“今天的讨论满分是10分,我们小组拿到了6分,下次要更努力。”张姝瑶有些遗憾地说。

这种课前预习、课堂开放性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课后复习巩固的教学模式深受孩子们欢迎。“大家上课都很投入,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哪个同学走神,大家会立刻提醒他,哪个同学学习跟不上,大家也会帮助他。”张姝瑶说。

通过课堂训练,自主学习、敢于表达的习惯正在孩子们身上悄生暗长。

如今,在沣西新城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处处都是孩子们的舞台。

开放式“智慧演讲台”上,孩子们常以“兴趣小组”为单位,站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主旨演讲。

“音乐餐厅”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千人餐厅中央的舞台上,为同学们献上一曲钢琴曲……

“在校园里,我们努力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环境育人。从建校初期,一个个胆怯的旁观者,到如今积极主动地参与,孩子们阳光自信、敢于表现,正是我们在课改方面取得的成果,这也是最令人欣慰的地方。”杨振德说。

新形式 让“诗礼教育”浸润校园

3261c18653da232c5dec9674367f1a06.jpeg

西咸新区沣东六小打造的校园文化IP诗礼娃娃,女孩叫诗诗,男孩叫礼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5月8日早上7时30分,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第六小学(以下简称沣东六小)校门口,小学生们一边朗诵唐诗,一边有序排队,等待测量体温入校。随着到校的孩子增多,清脆的诵读声传遍校园。

一方面为学生打造展示自我的小舞台,另一方面让孩子们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就能安心、静心,这个看似平常画面的背后是校长薛博刚的良苦用心。

走进校门,迎面而来的是两个漫画人物雕塑。雕塑人物呆萌可爱,手里分别抱着《诗经》《周礼》。“这是我们的校园文化IP诗礼娃娃,男孩叫礼礼,女孩是诗诗。”沣东六小德育主任刘云丽说,诗礼文化符号已经融入到校园的角角落落。

根据《诗经》记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可以看出,镐京是周王朝的国都。镐京即今天沣河东岸的斗门镇一带。这里正是沣东六小所在地。

这可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自西周开始形成的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历史文化资源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薛博刚就地取材,提出“诗礼教育”。

“诗是学问修养,是优雅气质与艺术品位;礼是品德修养,是行为规范与仁爱,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他讲道。

教育是慢功夫,“润物细无声”。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们动手设计了一本阅读记录本,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位同学每日课外阅读6分钟,每周积累6个词语,每月抄写6个好句子,每季度背诵6首诗,每学期分享6个故事,每年读完6本书。

f93d137819fa4282d18f572f74669c7e.jpeg

西咸新区沣东六小二年级八班的学生正在诵读《笠翁对韵》。

8时20分,每周五的“周周诵读”活动开始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活动改在教室里进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来自五年级四班的学生代表身着汉服,用稚嫩的声音吟诵着《诗经》中的名篇之一《木瓜》。

不到两个小时后,课间操时间到了,沣东六小的师生们在做完广播体操之余,还要做3分钟礼仪操、《琵琶行》啦啦操。

四年级二班的屈梦妍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动作虽然不难做,但是都很实用。比如这是递东西、这是问好、这是再见。”

这是沣东六小打造“六礼学生”的一个环节。通过为学生建立尊师礼、孝亲礼、学习礼、就餐礼、交际礼、安全礼等一系列行为标准,诗礼文化潜移默化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在课后的社团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动手将唐诗故事编成皮影戏,多角度阐释课堂学习内容,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心灵。

新角色 让老师从“满堂灌”到“引导者”

c5dd541972e4d0224123eb149f6ca4c3.jpeg

西咸新区沣东六小啦啦操社团的小朋友正在表演。

新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

“去年刚开始课堂改革的时候,我也很疑惑,上课老师不讲孩子讲,到底效果会如何?”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实验学校七年级二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刘佳说。

没有现成的模板可参考,刘佳和教研组的老师们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课要怎么上。

为了帮助老师适应课改,沣西新城实验学校围绕教授、复习、讲评等课型,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邀请专家把脉,与老师们一起设计了“有效课堂五环节”实验模式,即问题导学、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提升——过关检测,当堂巩固——归纳小结,预习新知识等。

“通过把课堂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的问题,以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引导孩子去拆解、思考学习内容。这考验着老师对课堂的引导和把控能力。”刘佳说。

初步尝试效果还不错。2019年冬天,在沣西新城对辖区内各个学校教学质量抽查中,沣西新城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学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课堂之外,在个人行为的引导中,老师们同样煞费苦心。

用吟诵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古人生活场景、阐释诗词的丰富内涵,并给学生们打造表演、展示的舞台,是沣东六小“诗礼教育”理念的实践。

为了让孩子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们各尽其能:音乐老师给诗词配上乐,美术老师则教大家配画。

3年前,徐静从西安体育学院毕业后,来到沣东六小任教。“面对一群小学孩子,总不能再用自己小时候上体育课那套吧?”她问自己,怎么能把课上得“洋气”点儿?

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这位年轻老师带来灵感。“‘和诗以歌’的形式非常时尚,赋予古老诗词新的生命。给歌配上动作,让学生们在诗词氛围里得到休息和锻炼,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徐静激动不已。一套《琵琶行》啦啦操就在徐静的创作下诞生了。

如今,这套啦啦操已经在沣东六小个别班级教授,这个学期还将推广到全校36个班级。

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工程,再好的改革方案,再好的教学理念都要第一线的教师去实现。

为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西咸新区加大教师交流。近年来,老师们纷纷走出校园、走出西咸,甚至走出陕西,到知名学校、科研院所学习,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推动西咸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2020年开始,西咸新区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50所学校,打造50名学科带头人,300名优秀教师、骨干教师,300名优秀班主任。

这将成为西咸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蓄水池”,助力形成更多教育创新实践,让更多孩子能够站在舞台中央,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记者手记

创新教育模式要“以学生为本”

a22ba998646d793d0e4937990ceeeaf5.jpeg

5月25日,体育课上,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实验学校老师正在纠正孩子的队列姿势。疫情期间,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实验学校提出“每天1000米,跑进春天里”,激发孩子们的锻炼热情。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众多的创新教育模式。值得警醒的是,要避免过度强化数字化、信息化本身,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教育里重要的一面是“育”,就是唤醒学生的认知,激发其内生动力。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全力以赴,又要切避急躁;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牢记根本。

利用好新技术、新设备,通过新措施、新方法,深耕优质知识内容供给,做好中华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为孩子们提供更具特色的教育服务,让“互联网一代”能够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增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自信,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