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 ——来自延安脱贫攻坚一线的报告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19-05-07

85650c75c14fc8b67c66c9b26d2da1fa.jpeg

4月24日,在延川县关庄镇贺家河村,扶贫干部查看贫困户种植的香菇生长情况。 记者 刘印摄

春天的延安,草木渐绿,生机盎然。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贫困户冯丹俊家的日子,也像这山川一样生机勃勃。

4月24日,66岁的冯丹俊古铜色的皱纹“雕刻”出满脸笑容,向记者说起这些年日子的变化:“靠着种植大棚蔬菜,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今年种的圣女果都卖了3万元了!”

贫穷,对于冯丹俊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对于延安市19.5万个“冯丹俊”来说,也成为了历史。

这些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以延安精神向贫困宣战,硬仗硬打,精准施策,严格把控脱贫退出“村村过硬 户户过硬”的硬要求,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打赢了一场脱贫攻坚战。

不忘初心艰苦奋斗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说:“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延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激励着广大扶贫干部为了贫困群众能过上好日子而奋斗。

坚持每年到村不少于260天,走访群众不少于500人。这是汆春妮在2015年至2018年担任延长县安沟镇阿青村第一书记时对自己的要求。她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这里每一户的门她都进过,每一家的炕她都坐过。冯海霞享受低保待遇,肖文安家住进了新房,村上给果园上防雹网、建设休闲广场……处处都有汆春妮的身影。

在村里,汆春妮受过不少委屈。有一次,一位村民开证明需要村上盖公章,当时汆春妮带着公章在镇上办事,为了让群众少跑路,就电话告知对方第二天回村后给盖章。谁知汆春妮临时有急事,第二天没回村,村民着急不理解动了脾气。为此,汆春妮伤心地哭了。

真心换真心。在村里,汆春妮也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冬季在野外干活,村民给她送来了手套;到了饭点,村民硬拉着她到家里吃饭;明知道她不会收,村民还是要送给她苹果、核桃、鸡蛋……

“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办实事。脱贫攻坚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延长县委书记蔺治斌深有感触地说。

“袁书记料事如神,春季大旱滴灌设备可发挥大作用了。”宜川县云岩镇二里半村的村民一提起第一书记袁辉,那可是赞不绝口。

二里半村地处塬上,干旱少雨,遇到大旱严重影响苹果品质和产量。经过深入调研,袁辉决定搞滴灌。由于投资高、财政补贴没有到账,群众积极性不高。但如果今年不搞,遇到大旱怎么办?

袁辉和村党支部书记陈俊强决定以两个人的名义向商户担保,先给村里的200多亩果园铺设滴灌设备,等财政补贴到账后,再给商户付款。今年春季大旱,滴灌设备“救了果树的命”。

扶贫干部做的事情都很琐碎,却都办到了群众心上。在群众心中,扶贫干部就代表着共产党。脱贫攻坚中,延安市选派2.8万名干部驻村联户扶贫,为1784个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693个贫困村全部组建了驻村工作队。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缺什么补什么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扶贫先扶志,只有让贫困户树立起信心,致富才有希望。延长县安沟镇高家川村的刘延平原来是村里有名的懒汉,加之婆姨身体有病,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

2016年,卢继霞到高家川村任第一书记。得知情况后,卢继霞和村干部到刘延平家里做思想工作。刘延平嫌烦想躲开,可是他躲到哪里,卢继霞就追到哪里。实在躲不开,刘延平关了房门,卢继霞就堵在门口。

连续三天,卢继霞每天早早就到了刘延平家里,中午就在刘延平家“蹭饭”,直到天黑了再走,终于焐热了刘延平这块“冰冷的石头”。

看到帮扶干部这么热心,刘延平动心了,决定试着学习苹果管理技术。人勤快了,果树也大变样。2016年苹果喜获丰收,当年刘延平家收入3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在帮扶干部支持下,2017年,刘延平还牵头成立了延长江龙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菌棒加工房需要资金,卢继霞帮着联系贷款,还把买订婚戒指的钱借给了刘延平。

“没有卢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刘延平发自肺腑地说。

很多贫困群众苦于没有技术,致富无门。“村里给我的大棚只有两个。现在学会了技术,我想明年和朋友到外村承包40个大棚扩大规模。”延川县贾家坪镇刘马家圪塔村张志发的“野心”不小。

张志发由于缺少技术,前些年只能打零工,每个月收入也就两三千元,并且很不稳定。2017年,村上扶持贫困户发展大棚蔬菜瓜果,张志发毫不犹豫地承包了两个大棚,2017年收入6万多元,2018年收入7万多元。

“县上安排技术员对我们进行培训,技术都掌握了。政府有补贴,个人投入不多。甜瓜销路很好,这几天1公斤能卖30元。”张志发高兴地说。

为确保精准,延安市对扶贫对象逐户逐人核实信息,因户因人施策,坚持多管齐下,贫困户缺啥补啥。

截至去年年底,延安市发展苹果374.4万亩(农民人均2.5亩),设施蔬菜瓜果45.21万亩,养殖猪牛羊225.69万头(只)、家禽466.94万只、中蜂14.6万箱,群众脱贫致富有了牢固的产业基础。

从群众身边事着手

提升幸福感

扶贫要让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近年来,延安市新修整治道路2500多公里,修建农村饮水工程2913处,对1.73万户5.6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农村危房“清零”……

对于延川县乾坤湾镇苏丰村贫困户冯新平来说,这几年的日子过得很舒心。“身体不好,山坡地种起来很费劲。现在把土地流转给了企业,一年能收入9000多元。当爱心超市负责人和护林员,每个月还有收入。”冯新平说。

以前苏丰村路不好,村民出行不便:晴天一身土,下雨浑身泥。每年4月到5月,要是不下雨,尘土很厚,村民骑着摩托车犹如“腾云驾雾”。2017年,20公里的通村路终于修好了,可把乡亲们高兴坏了。

让冯新平高兴的事情还有不少:以前吃水,得用牲口驮着大桶到山沟里去拉,一趟得半天,现在自来水通到了家里;以前吃饭没有菜,现在经常能吃肉。

广大扶贫干部从群众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让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前住的是土窑洞、彩钢房,现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村民张荣说。

因为给丈夫治病,张荣家欠下了12万元的债务。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丈夫整天躺在床上不想动,张荣也懒得打理家务。窑洞塌了,就搭了两间彩钢房,一家人凑合着住。2016年,在村上帮扶下,张荣家开始种大棚蔬菜瓜果。去年,她家不仅还清了欠债,还搬进了新房。产业有了,房子也有了,一家人干劲十足。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延川县贾家坪镇刘马家圪塔村村民周彩凤,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对于一个丈夫不幸去世,要抚养两个孩子的女人来说,能有这样的信心不容易。2016年,周彩凤在村上的扶持下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瓜果。“种了3年,净挣3万多元,去年摘掉了‘穷帽子’!”依靠劳动脱贫,周彩凤感到很自豪。

脱贫攻坚是一场系统战役,要时刻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延安,一座精神之城,正在开启全面小康新征程。

采访手记

在这里,你会被深深感动

刘印

立夏前夕,我们走进延安采访脱贫攻坚。那些天里,我们时刻被深深地感动着。

我们感动于老区群众的自强不息。

32岁的张志发,曾是贫困户,由于没知识、没技术,只能打零工,一年挣不了几个钱。2017年,村里发展大棚蔬菜瓜果。为了改变命运,敢闯敢干的张志发毫不犹豫地决定试一试。“趁年轻闯一闯,失败了大不了重来!”小伙子能吃苦、人勤快,他种的甜瓜长得好,当年张志发就脱了贫。现在,踌躇满志的他,准备与朋友合伙扩大规模,带领其他群众发展产业。

我们感动于干部的真情帮扶,一心为民。

扶贫干部郑欲4岁的女儿,几乎认识郑欲所有的同事。因为他们不是接送过、就是陪着郑欲的女儿玩过。自2016年到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驻村帮扶以来,郑欲基本每天都在村里。遇到周末加班,只好把女儿带到村里。孩子看见妈妈忙,就自己玩。一次郑欲开完会,看到孩子竟然在地上睡着了。郑欲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可当看到村民住进新修的房子、卖了地里的蔬菜瓜果、家里的难题解决了……郑欲觉得一切都值得。

我们感动于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和谐。

汆春妮走家串户,她的足迹踏遍了阿青村。她一心为群众办事,群众把她当亲人。村里卫生室、休闲广场、饮水设施的建设,都有汆春妮的一份功劳。今年汆春妮调到镇上工作后,只要回到村里,乡亲们总要和她说说心里话。汆春妮临走时,明知道她不会要,乡亲们还是要塞给她苹果、核桃、鸡蛋……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