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强县羌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特色 来源:陕西宁强县文化馆 作者:杨汉清 时间:2019-06-12
宁强县自2008年被确定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积极抢抓中省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县域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生态保护,羌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特别是2015年以来,在中省市民协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全县羌族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和整理,取得“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称号,成立了“羌族傩艺保护传承基地暨陕南羌州傩艺文化学会”,羌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不断迈上新台阶。截止目前,宁强县已申报省级项目名录2个、市级项目名录3个、县级项目名录32个。 近年来,宁强县立足全县羌族文化和生态优势,坚持保护传承并重、发展创新推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打造“汉水之源,羌族故里”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坚持项目建设。依托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规划布局,制定《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宁强发展规划》,坚持羌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精心打造文化旅游项目。在县城东山观高标准规划占地1000余亩的羌族文化产业园,建成羌族文化博物馆和羌文化保护基地。先后建成羌族释比广场和羌文化傩艺传承基地,常态化组织表演上刀山、过刀桥、下油锅、舔红铁等羌族傩艺绝技。省级非遗项目宁强羌族刺绣代表陕西先后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第八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还代表陕西参加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陕西段的展览和相关活动。 二是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水平。宁强羌族刺绣围绕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促进文化商品生产和销售,带动农民通过手工技艺增收致富。2011年9月,在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宁强傩艺绝技获铜奖、羌族羊皮鼓获优秀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西安文博会上,宁强羌族刺绣博得中外游客广泛青睐,深受中外游客和刺绣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 三是加强羌族非遗理论研究。5.12大地震后,宁强县被确定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县及时成立了羌族文化研究学会,确定羌族非遗学术研究先行的策略,刊行《宁强羌文化研究》专刊三期、印行《羌文化保护纪实》画册。羌学会会员在《陕西理工学院学报》、《四川阿坝师范学院学报》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探讨羌族文化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20余篇,先后有8篇文化理论文章获得省市级文化部门奖励。积极参加文化部非遗高峰论坛会议、四川首届羌族非遗与灾后重建研讨会、青海黄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场交流会,学习吸收了经验,交流了我县羌族文化艺术的保护情况。另外,整理完成了200万字的羌族文化研究资料,策划了10本汉源羌文化系列丛书亟待出版。2010年,由中国物质出版社出版了《汉源羌族民俗》。2011年3月由陕西省文化厅编辑,陕西省出版集团、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程文徽著作《陕南羌族》(上、下册)出版,是陕西羌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2012年,先后出版了《宁强羌文化印谱》、《宁强羌文化画像砖谱》等专著。 四是加强非遗交流工作。近年来,随着“文旅兴县”战略持续推进,全县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羌族刺绣、傩文化得到了积极传承和弘扬。以羌族刺绣、手工艺品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羌族歌舞、傩艺绝技、羌族手工艺品在上海世博会、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大型展演活动中大放异彩。宁强羌族傩文化艺术先后在甘肃永靖、西安大唐西市、四川成都、绵阳、茂县等地交流展演,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媒体均作过全面细致地宣传报道,在全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西部非遗节、西安“水韵山魂·大美陕南”非遗演出及CCTV10频道《文明密码》栏目等有关媒体上,神秘的羌族傩文化得到广泛宣传和弘扬。随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进,保护传承羌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扩大对外影响,已成为促进宁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宁强县始终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重视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健康发展;三是特色发展活力不足,宁强县是中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应该在该前提下发展民族特色文化。 今后,我们要积极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保护、传承,不断发展民族文化特色产业: 一是加强羌文化活态传承。立足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挖掘旅游演艺市场潜力,布设演艺娱乐场所,创作高品质、有特色的实景演出和具有较强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式精品演艺节目,并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技术创新,提高羌族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同时,逐步发展集演艺、休闲、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设施,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二是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以羌族歌舞、傩艺绝技、羌族刺绣、手工艺品等产品为基础,强化创意设计,不断推出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提升产业附加值。依托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人文、自然资源,打造文化展示基地、旅游目的地、摄影基地。 三是强化扶持举措。围绕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促进文化商品生产和销售,带动农民通过手工技艺增收致富。根据文化传承人类别,提高经济补贴。积极举办各类传统技艺比赛、竞技大赛,激发传承人文化保护积极性。积极开展羌族文化活态传承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羌族特色文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氛围。(作者单位:陕西宁强县文化馆) 羌族傩艺绝技---咬红铁 羌族刺绣助力脱贫攻坚技能培训 编辑:庞阿倩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