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陕西凤翔:打好产业基础 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网 作者:高岗 时间:2019-06-24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全面展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推出“春风又拂面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在这片拥有52万人口的古老土地上,干部群众共同发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让雍州大地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农家又闻织布声

“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凤翔县彪角镇的惠蘭手织布生产基地时,56岁的“织女”梁格仙正在和数十名姐妹一起织布。手工织布机发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现实版的“唧唧复唧唧”让记者们大开眼界,纷纷拿起相机或手机拍照。

记者在手工织布机旁采访“织女”梁格仙。贺冬鹏/摄

梁格仙是当地的村民,丈夫在外地打工,家里有两个孩子,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西安一所本科院校读大三。梁格仙告诉记者,她家将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她就在当地工厂打工。2018年10月,来到惠蘭手织布生产基地工作。

“我还不太熟练,每天能织五六米布,一米布是9块钱工钱,加上基本工资,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梁格仙说,熟练工一天可以织到10-12米,加上基本工资,每月可以拿到三千多到四千元。

记者在车间看到,“织女”们普遍年龄偏大,凤翔蕙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宁卿惠告诉记者,在该基地打工的女工年龄集中在40-70岁之间,全部为当地村民,其中有21人为贫困户。

凤翔蕙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宁卿惠接受记者采访。贺冬鹏/摄

“公司招收这些女工来基地打工,免费教她们学习织布技艺,对于行动不便和不能离家工作的农村妇女,可以将织布机搬回家按标生产,公司再进行统一回购销售,既实现了就业,也方便照顾家庭。”宁卿惠说,目前公司员工达到200多人,2018年产值突破700万元,300多个手织布产品远销法国、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先后在凤翔县彪角、陈村、田家庄等镇组织培训16期,800多名农村妇女免费接受土织布技艺培训。近年来,彪角镇立足白酒酿造、药材、花椒、苹果种植、传统手工“五大产业板块”,推进“5+”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土地流转、带动发展等措施,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小苹果做成大产业

位于凤翔县城北部的范家寨镇,因盛产苹果而知名。该镇是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所产苹果以“个大、形美,色艳、汁多、酸甜适口”而著称,从而赢得了“凤翔苹果、果中凤凰”的美誉。

曹儒向记者讲解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沈继军/摄

采访团来到范家寨镇曹儒果园,74岁的高级农艺师曹儒一见到记者,就兴冲冲地讲解起他的矮砧苹果。在凤翔县,曹儒可以说是苹果界的权威专家,他自从1984年担任凤翔县园艺站站长以来,就和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后仍然奔忙在田间地头,传道讲学。据曹儒介绍,凤翔苹果栽培技术独具特色,全县突出双矮栽培,注重高纺锤树形,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全国领先。

据范家寨镇镇长党志超介绍,范家寨镇苹果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全镇苹果面积3.9万亩,挂果面积2万亩。2018年,全镇苹果产量3.6万吨,产值2.3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630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凤翔县现有优质矮化苹果园22万亩。沈继军/摄

其实不光范家寨镇,在凤翔县,苹果产业早已成为该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凤翔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建斌告诉记者,全县现有优质矮化苹果园22万亩,已建成国家级标准园2个,省级优质示范园15个,5万亩苹果通过了绿色果品基地认证。凤翔县被命名为国家级苹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凤翔苹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目前,凤翔县培育建成果品加工、贮藏、运销等产业化企业60多家,发展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多个,果品营销经纪人上千人,形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多元化经营格局。2018年,在遭遇严重冻害的情况下,全县苹果产量达23万吨,产值连续攀升,达13.8亿元,较上年度增加3000万元。

“泥耍货”变身“致富宝”

泥塑是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该县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当地人俗称“泥耍货”。如今,这些“泥耍货”已成为村民的“致富宝”。

惟妙惟肖的凤翔泥塑作品。沈继军/摄

六营村村民胡新明,从艺30多年,现为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陕西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传承人的带动下,凤翔泥塑得到了快速发展。2018年,凤翔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万元,而依靠泥塑致富的六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为1.68万元。目前,六营村从事泥塑产业的村民有80余户300余人,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近年来,凤翔县将泥塑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做大做强凤翔泥塑品牌,利用凤翔泥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优势,凤翔县委、县政府确定将六营民俗村打造成为“中国泥塑第一村”。

六营村泥塑艺人正在为泥塑上色。沈继军/摄

据了解,从2016年起,该县计划用5年时间,实施“一园”(中国泥塑园)、“两环”(民间工艺特色体验游和西府乡村风情体验游两条旅游环线)、“七大功能区”(民间工艺传承体验区、综合展示区、旅游服务区、牡丹观光园、农家风情园、泥塑公园、水上乐园)建设。小村庄变成旅游村,不仅增加了当地收入,也提升了泥塑的知名度,进而反哺旅游产业发展。

凤翔县城关镇党委书记王晓锋告诉记者,传统的泥塑只是一个摆件,一个“泥耍货”,但是把泥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生活结合起来,使古老的文化符号“活起来”,它就可以讲出许多故事来。下一步,该镇将通过招商引资,实施传承人之家、老秦人美食街等项目,扩张以泥塑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产业,在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凤翔县城关镇党委书记王晓锋说“要让文化符号‘活起来’”。贺冬鹏/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证,只有做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如今的凤翔县,正按照“一人一技、一户一业、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要求,突出苹果、特色种植、养殖、转移就业及三产旅游五大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高岗)

编辑:张倩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