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传承人彭光琴谈如何利用好汉中文化资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汉兴 时间:2019-06-28
陕南民歌传承人彭光琴谈如何利用好汉中文化资源: 注重人才和项目培养、树立文化品牌、加大非遗民歌传承 汉中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于6月27日—28日召开。会议有6项议程,其中包括:审议通过《汉中市张骞墓保护条例(草案修改二稿)》,听取和审议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会议在审议《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后认为,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以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出台了《加快汉中文化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综合运用文化经济政策,实施项目带动和人才引领战略,创新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初步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竟争力的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和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但是汉中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培育、发展阶段,存在着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市场竞争力不强、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汉中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会议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汉中特色文化品牌。 汉中市镇巴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文化工作者、陕南民歌传承人,省、市人大代表彭光琴在这次会议上发言。 她在5月下旬参加了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活动。她认为,通过调研,看到了汉中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可喜成绩,希望政府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结合调研和自身工作情况,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利用好汉中文化资源,她提出以下建议: 注重对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项目的支持 汉中全市385万人,9县2区,专业院团市级一家、县级三家、市直创作研究室、市直艺术学校,部分演出单位场馆都被注销、拆除,汉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缺乏。比如汉中歌舞剧团和镇巴剧团,是陕南地区影响力大的文艺院团,多次获得中省市奖项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先进团体,而且也承担了全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任务。改制后行政渠道不畅,遗留问题难以落实,脱离了全市文旅大融合。本次调研的宁强羌文化建设,他们想组建演出团队,就存在如何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问题,如何解决演出团队和文化旅游剧目打造问题,这应该是多数县区的一个共同存在的困难。目前汉中的文化市场相对薄弱,旅游产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文旅融合还在初期阶段,还没有达到西安这样的大城市文化市场的繁荣。那么这个阶段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更实的政策支持,培育汉中的文化市场,让市县文化团体在发展中逐步融入市场。 以文铸魂,树立汉中文化品牌 汉中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青山绿水,有很多值得我们推广的文化品牌。刚才报告中提到“汉中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但有资源开发不够,有文化品牌不强”。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能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缺少一个给外地游客来汉中的理由。我们每次都会讲汉中有张骞、蔡伦、刘邦、诸葛亮,汉江源头、石门栈道、汉中仙毫、朱鹮、绿色生态,陕南民歌、民俗文化、汉文化,这些都是能丰富汉中文化品牌的点,要把这些文化品牌推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向往,那么推广宣传汉中的诸多文化品牌,我认为最为便捷和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音乐文化的传播,美妙的旋律和深入人心的歌词以及视频MV将会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因为赵雷的一首《成都》让多少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因为一首歌爱上一座城市,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米阳光》爱上了丽江、《去大理》爱上了大理,《山西姑娘》爱上了山西、一首首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等爱上了黄土高坡,我想在座的各位都会唱歌,都经常听歌,都被某一首歌所吸引过,也一定会歌唱自己家乡的歌曲。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传承与传播 陕南民歌是陕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汉中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近年来,众多本土民歌传承人通过各种形式让陕南民歌走出陕西,走向全国乃至国外,形成了陕西文化“陕北陕南关中”三足鼎立的态势。去年在榆林市建成的陕北民歌博物馆,集收藏陈列展演研究传播陕北民歌为一体的功能性音乐类博物馆,总投资一个亿,总建筑面积达到1.18万平方米。并且以陕北民歌为载体的研究会、大舞台、艺术团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文旅项目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目前以陕南民歌为载体的任何机构都没有,我们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遗产,丰富汉中文化旅游强市,急需成立以发掘、传承、保护、创作、推广等为一体的陕南民歌传承与发展中心,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深入持久的开展传播与提升,建立以民歌为主体的资料库、展览馆、孵化基地、创作中心和宣传平台。建立陕南民歌传承与发展中心暨活态体验基地,包含有陕南民歌资料库、陕南民歌文化展示区(展览馆)、创作中心、多功能视听、录音棚、摄影棚、后期制作及宣发平台。成为展现陕南民歌魅力、打造陕南民歌体系、壮大地域文化品牌的大本营,将为我市建设“三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大力开展民歌在群众中的传承活动,将其纳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中加以广泛的传承和普及。可以在中小学高校、机关单位、社区、企业开展民歌讲堂,让汉中的景区、广场、商场、超市、餐饮集中区、一江两岸、公交、出租车等,让老百姓和外来游客所到之处都能听到当地的民歌,通过民歌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汉中诸多文化品牌。让更多人因热爱汉中文化而居住汉中。从而让文化更深入持久的和旅游产业结合,如我本人作为一名汉中的文化工作者,参加中央电视台、省内外等大小各类活动中,积极宣传汉中文化及陕南民歌,为汉中的推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升了汉中知名度,扩大了汉中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汉中形象。我们要为推介汉中主动作为,每一位汉中儿女就是一个汉中故事,就是一名汉中代言人。 彭光琴表示:扎下根,脚沾泥土,挖掘整理、优化传承地域文化;走出去,与时代共振,发扬光大陕南民歌;静下心,学以致用,用优秀作品致敬时代、回报人民,让汉中形象、汉中故事、汉中声音在全国更加响亮!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记者 汉兴 编辑:金苗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