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山地苹果+设施瓜果 助推贫困群众脱贫摘帽

来源:未知 作者: 时间:2019-07-05

马连村贫困户李勤东正在果园锄地

张燕向笔者介绍万亩山地苹果基地项目

绥德县政协驻村扶贫干部贾永针介绍扶贫经验

 

5月7日,陕西省政府传来好消息:经过层层考评,陕西省榆林市绥德、米脂、吴堡3个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绥德县地处陕北中部,无定河与大理河在此交汇,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历来是陕北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但也是国家吕梁山特困片区县和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近年来,绥德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脱贫摘帽目标,以“党建引领全局、脱贫统揽全局”为总体思路,加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设,大力发展山地苹果和设施瓜果种植业,带领贫困户早日脱贫。

山地苹果让农户稳定脱贫

5月27日,笔者来到艽园便民服务中心赵家坬马连沟、石家沟村,见到了陕西果业集团绥德有限公司万亩山地苹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王磊和张燕,聆听了万亩山地苹果的扶贫故事。

张燕是陕果集团绥德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据她介绍:“万亩山地苹果基地是2017年绥德县的招商引资项目,也是陕果集团根据山地苹果北扩西进的战略部署。经过前期的准备,已平整土地9000余亩,春季已完成栽植果树树苗3800亩,栽植苗木95000余株。主要品种包括红富士、黄元帅、红五星等。因为红富士从产量和口感上来说,是市面上的主流产品,占栽种面积95%。从差异化和品种特性出发,种植了黄元帅和红五星,占栽种面积5%。”

谈到帮助贫困户脱贫时,张燕介绍到,目前基地流转的土地以每亩55元的价格补贴农户,流转时间25年。在春季时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贫困户上山务工,每天工资120元。三年栽植管护期后,公司为村民农户每人建设一亩高标准果园,待条件成熟后无偿交给农民管理;果农因各方面原因无法管理果园时,可以将果园托管给公司,进行利润分红。当地的贫困户以政府提供的5000元作为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给股民进行分红;后期公司将依托强大的科技和信息资源,为果农和贫困户提供学习、培训服务,提高果园的管理水平。

陕果集团作为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下一步将在绥德县物流园区成立产销服务中心,集生产、加工、整理储存、销售为一体。下一步将以基地为主导,产销服务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农资店,通过聘请当地有经验的果农讲课、招聘农资店的营销人员、量化承包果园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在现场,笔者见到了马连村贫困户李勤东、李文有,从去年成立果园以来,已累计在果园务工年收入1万元左右,主要工作是除草、施肥、打药等。等后续有了自己的果园后,按照苹果市场价3-4元每斤,亩产3000-4000斤来算,收入也会上万元,相信他们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设施大棚为农民插上致富的翅膀

近年来,绥德县白家俭镇马家砭村,从原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逐渐成为现在远近闻名的设施产业村,得益于政府的鼎力支持,扶贫干部的真诚付出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笔者站在马家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楼顶,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日光温室大棚,一条河流经过村庄,村民们整齐的二层移民搬迁房就在路边,10多位村民正在集市上销售芝麻香瓜,很是热闹。

2015年,该村村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马家砭村共有155户4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66人。当时该村在住房紧缺、无主导产业、土地很少等情况下,确立了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建设基础设施的主导思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村民家家户户分到了新房,分到了日光大棚,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新建了村委办公场所和文化广场。同时,配套建起了产业培训中心、红白理事大厅、老年幸福园、超市、村卫生室、电商服务站,形成了“八位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凝聚了民心。通过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该村2018年脱贫49户161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07%。

在绥德县政协驻村扶贫干部贾永针的带领下,笔者参观了村民种植的日光温室大棚。在村民马志忠的大棚里,人生果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他之前在城里贩卖水果,现在回乡创业,是榆林市首个引进温室大棚人生果农民。据马志忠介绍:“我今年承包了村里的温室大棚,承包了2座,每个大棚投资都上万元。现在人生果市面价格每斤在20元左右,一个棚大概收入在2万元左右。”

贫困户马守足子女多,生活负担重,被评为贫困户,之前靠外出打工挣钱,现在主要种植芝麻香瓜过活。今年他种了3个大棚,其中,村上给他分了一个半,自己又租了一个半,村里还给他们家分了3套房子。如今,他和妻子都在大棚干活,香瓜每斤刚上市时能卖14元,即使到后期,每斤也能卖到8到10元,收入十分可观。

据贾永针介绍,从2017年10月份到2018年5月份,该村共修建了大棚108座,之前还有17座大棚,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流转土地180亩,确定土地股422股,收益分红模式为村集体占40%,村民占60%。并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对集体经济进行管理运营,主要种植芝麻香瓜、人生果、蘑菇、冬枣等。下一步,他们打算继续将剩余的川地栽种葡萄、桃树、杏树等,打造绥德县重点乡村观光旅游基地。

编辑:夏雨 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