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户分三类精准帮 找准“穷根”开药方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郑斐 时间:2019-07-16

回龙镇黄土凸社区从空中俯瞰,就像是绿水青山环绕着的一颗明珠。

商洛市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山大沟深,可耕地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6个,截至2018年年底,稳定脱贫退出25041户76970人,目前剩余贫困人口724户217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9%。

近年来,镇安县立足县情实际,探索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根据贫困户家庭现状、致贫原因、发展潜能、变化趋势等因素,把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三大类,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切实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目,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关键处。

永乐街道办木园村党支部书记王博说:“想让老百姓发展啥,我自己先试验。”

王博 让老百姓发展啥我先来试验

7月5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镇安县永乐街道办木园村党支部书记王博带着记者查看他试种的两块花椒田,一块稀稀疏疏,一块苗齐苗壮:“去年我育了这两块田,一块根据经验浇水,长得不好;一块按照书上教的种,你看,出的苗子又齐又匀又壮。想让老百姓发展啥,我自己先试验,然后再让群众种。”

今年41岁的王博,过去在山西承包经营煤矿,手下带着100多名工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后来他因为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回到村上,被群众选为村委会主任。当上村委会主任后,他用两个月时间访遍了全村540户。从那时起,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改善设施条件,就成为王博工作的方向。他先后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便民桥、管涵桥、通组道路建设和民居环境改造等,改善了村上基础设施条件,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2014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以前,木园村的很多妇女每年7月都去韩城市摘花椒,一人一天能挣100多元,群众的积极性很高。王博就琢磨,能不能把花椒引种到木园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于是,王博带领大家从韩城、凤县买来花椒苗,推广种植花椒。但在外地买树苗一路上难免有损耗,尤其是凤椒,种在木园村成活率较低。王博想,能不能自己在当地培育种苗,随时需要就可以栽种,而且更能适应这里的水土。于是他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了一亩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潜心钻研,能让花椒在木园村更好地生根发芽。

镇安县委宣传部干部告诉记者,镇安县“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就是从木园村探索推广开的。他们把全村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38户96人,重点实施产业帮扶;弱劳动能力户50户177人,重点实施就业帮扶;无劳动能力户40户47人,重点实施政策帮扶。确定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到户到人到项目,充分体现了“精准”要义。2018年,木园村脱贫122户30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 0.69 %,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

身有残疾的冯正有靠着自己的努力奔向了新生活。

冯正有 靠自身的努力向前跑

十几年前,冯正有右手在打麦时不慎卷入打麦机,5个指头全部被截掉。他尽管是位残疾人,但为生活打拼的劲头一点也不比正常人差。

7月6日早上,回龙镇黄土凸社区一套干净整洁的单元房里,冯正有向记者介绍:“这套房子有60多平方米,我们家去年就从山上的回龙村四组老房子搬到这里,只掏了7500元。”老冯对他这套房子很满意。

冯正有的老房子在回龙村四组的深山上,那里土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较为广阔,非常适合发展经济林种植和林下养殖。2018年,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冯正有开始发展长、短期产业。他养了猪、鸡、兔子,种植了4亩白芨、苍术,2018年,仅白芨一项净收入1.5万元。

这一年,冯正有还被聘为回龙村生态护林员,妻子蔡金霞也被聘为小区保洁员。

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刘大贵笑着给记者介绍:“别看老冯身体不方便,人可勤快着呢。从这里到他山上老房子一般人得走3个多小时,他两个半小时就能到,每天都去喂猪、喂鸡,管护种下的药材,顺便还巡山护林,一样都不落下。他还有酿酒的手艺,能得很呢!”

听见村党支部书记在夸自己,冯正有嘿嘿地笑着,从旁边一个瓷坛子里舀了一碗酒让记者尝,酒清冽醇厚,透着股淡淡麦香。

回龙镇党委副书记郭晨说:“冯正有身体残疾,在我们户分三类中属于弱劳动能力者。但老冯不等不靠、自强自立,通过种植养殖酿酒等产业勤劳致富,靠自身的努力向前跑。”

伍淑江打算明年继续扩大养牛规模,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记者 郑斐摄

伍淑江 要当脱贫的光荣户

47岁的伍淑江前两年一直闷闷不乐,这个村里人公认有商业头脑,养牛、卖牛的一把好手,竟成了在册的贫困户,他实在心有不甘。

家住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八组的伍淑江,靠着养牛、卖牛,一家5口人小日子过得很是殷实。2016年1月,伍淑江正在苏州一家电子厂实习的儿子伍正彬突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儿子得病的压力一下子压得伍淑江喘不过气来。

伍淑江带着儿子四处求医,为看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但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艰难。当年,经过个人申请,伍淑江被识别为贫困户。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包扶单位的帮助下,2017年9月,伍淑江的儿子住进了解放军第三医院。经过3个多月的住院治疗,伍正彬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身体基本康复。

“当时我心里的压力减轻了一半,”伍淑江说,“孩子身体好了,咱再没理由等靠要了。”

2017年12月,伍淑江利用帮扶单位扶持的5万元资金,新建牛栏100余平方米,又申请了国家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购买了6头种牛进行养殖。两年来,伍淑江通过养牛、售卖小牛犊,年收益达4万余元,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路。

2018年,伍淑江主动申请脱贫,经各级核查,他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不但实现脱贫,还被丰收村两委会评为脱贫光荣户。

如今,伍淑江儿子的病还需后期康复治疗,女儿还小,家里的负担依旧很重,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他告诉记者:“明年还要继续扩大养牛规模,不但要脱贫,还要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县区名片

▶基本县情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涵养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全县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辖15个镇(街道)、154个村(社区),总人口30.26万人。自古是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是联系陕西与湖北的天然纽带,素有“秦楚咽喉”之称。

▶生态环境

镇安县境内有河流5801条,水力资源蕴藏量为32.6万千瓦,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14种、非金属矿19种,有野生动物300余种,板栗、茶叶、蚕桑、魔芋、香菇、中药材等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板栗之乡”“天然药库”。镇安县雨水丰沛,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68.9%,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保持在每年335天以上。

▶人文历史

镇安是革命老区,贺龙、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镇安县地处秦楚文化交融地带,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古兴隆寺、云盖寺、塔云山等多处文物遗迹,镇安花鼓、镇安渔鼓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遗”名录,镇安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主导产业

镇安县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旅游服务、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立体农业“四个产业带”,重点发展板栗、核桃等四大传统产业和蚕桑、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已发展板栗60.5万亩、核桃30.8万亩、中药材12.2万亩、茶园10万亩、桑园6.5万亩、魔芋5万亩。

▶脱贫人口

镇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全省十一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65户79148人。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稳定脱贫退出25041户76970人,9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为0.89%。

记者手记

甜日子都是“苦”出来的

郑斐

每次到基层采访脱贫攻坚,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商洛大部分县处于秦岭大山之中,土地瘠薄,自然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过去很多群众住在大山里,自家种的东西卖不出去,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生活十分艰难。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好政策,修路架桥、移民搬迁、发展产业,让老百姓真正看到了盼头,尝到了甜头,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有了好政策,要收到实效,还需自身努力。

这次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党的十九大代表吴相琴,30多岁担任丰收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她带领群众发展产业,使村民脱贫致富。有一年丰收村遭遇洪灾,她组织村民自修河堤,一个夏天就穿烂了4双胶鞋,群众说,她的工作干劲让男同志都很敬佩。

木园村党支部书记王博想让老百姓发展花椒产业,就从外地买来花椒苗试种,但成活率较低。困难面前,王博没有放弃,决定在当地培育种苗,试种成功后,再带领群众大面积种植。

贫困户冯正有身有残疾,但心中有光。他种白芨、种苍术,养猪、养鸡、养兔子,每上一次山来回得走两个半小时,每天一趟,风雨无阻。用镇上干部的话说,他是靠自身的努力向前跑。

伍淑江家本来日子殷实,因儿子患病家庭陷入困境。他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一边给儿子积极治病,一边利用帮扶单位扶持的5万元资金,扩大养牛规模。两年来,靠养牛,他家每年收益都达4万余元。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16年前,陕南地区的白河县实践总结出“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16年后的今天,同样位于陕南地区的镇安县,在探索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中,继承和发扬“三苦精神”,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使得脱贫攻坚取得累累硕果。他们的实践证明:甜日子都是“苦”出来的。

编辑:庞阿倩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