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安康:开放兴市打造发展新高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济朴 梁飞燕 时间:2019-09-11

安康城区(资料图)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9月10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陕西“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中共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安康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廖良成以“深化开放兴市矢志追赶超越”为题,着重从“构筑开放高地、打造平台开放、深化开放招商、优化开放环境、共享开放红利”等方面,介绍了安康市70年来发生的巨变和取得的成就。

安康市正在由长期封闭走向开放发展、由相对滞后走向追赶超越、由深度贫困走向全面小康。近年来,安康市围绕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目标,坚定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引领高速度增长。

赵俊民介绍,安康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第一抓手,围绕高质量招商、招高质量的商,把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突出重点。近年来安康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招商引资功不可没,动力引擎作用极为明显。

“十三五”以来,安康引进招商项目1195个,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意毛绒玩具、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探索出一条符合安康实际、具有安康特色的减贫之路。随着开放发展的深入实施,安康经济稳中快进、持续向好,民生保障的基础更加扎实。

经济总量跨越千亿大关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安康70年发展,总体经历了四个明显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调整恢复,尤其是农业发展较快。第二阶段是1966-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安康经济基本处于下滑和停滞状态。1949-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仅4.4%(不考虑价格因素)。第三阶段是1978-2000年,安康经济又恢复到较快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2000年以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陕南突破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安康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2005-2018年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自2009年起,全市GDP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2015年全市GDP增速跃居全省第一,并连续4年保持全省首位。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133.77亿元,总量为1949年的810倍,1978年的229倍。2018年地方财政总收入103.11亿元,工业总产值1648.77亿元,银行存款余额1419.13亿元,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区域特色经济持续增长 产业新格局加速构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安康,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农业占据了国民经济很大比重,工业几乎是空白,三次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经济协调发展。

经过70年的发展调整,安康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总量大幅跃升。农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为主,向多元化、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变。畜牧、蚕桑、茶叶、烤烟、魔芋和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状大。工业经济迅速崛起,从年产值仅有30万元的两个小厂发展到规模工业企业达到707家。工业向清洁化、循环化、现代化、集团化方向转化,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商贸、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日益兴旺,第三产业逐步繁荣。

确立工业强市目标 以生态理念贯彻“飞地经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安康市依托丰富的矿产、水利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逐步确立了工业强市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康把生态经济作为联结“两山”的桥梁,组织编制了汉江生态经济带、瀛湖生态环境保护、“湖城一体”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人口发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规划,研究制定了培育做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4大领域27项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安康样本”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典型案例”,一批创新实践和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

为了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安康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飞地经济”发展,以生态流向引领并兼顾经济流向的发展模式。

2013年9月,安康市委、市政府鼓励经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的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白河县五个“飞出地”分别在具备良好开发基础的恒口示范区和安康高新区两个“飞入地”征用土地建设飞地经济园区,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域聚集,从根本上解决全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七年来,五个飞地园区累计完成园区建设投资65.6亿元,累计签约招商项目84个。

坚持对外开放发展 经济建设获得强大动力

昔日的安康,交通闭塞。2001年建成西康铁路,2009年西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安康人民出行条件。70年来高速公路从零突破达到577公里,实现8县区通高速,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万公里,居全省第二位。随着机场、铁路复线、高速公路、汉江航道整治以及国省干线公路的建成投用和改造升级,长期制约安康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得到极大缓解。

“十三五”以来,安康累计引进合作项目944个、到位资金1748亿元;尤其是外资外贸从无到有、快速增长,2018年利用外资增长128%,增速居陕西省第一;外贸进出口增长56.35%,居全省第二。进出口总额从2014年的2.1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71亿元,增长2.17倍。

十八大以来,安康聚焦融入“一带一路”和“海外陕西”发展大格局,着眼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入选“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搭建银企合作交流平台,在全省率先试点苏陕扶贫协作融资担保基金和融资租赁基金,抓住安康市企业债券“直通车”激励政策,解决企业发展融资难题。2018年末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18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连续五年领跑全省。

自1996年常州、安康两市正式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两地协作交流不断深化。23年间,两地共签订市、县级结对帮扶协议25个,签订镇、村帮扶(合作)协议61个。双方累计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交流学习7458人次,互派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427人次。江苏省、常州市及对口区县共向安康市捐款捐物达6000多万元;援建扶贫协作项目1294个,总投资98.6亿元,帮扶资金12.54亿元。安康市向江苏地区共输出劳务10万余人次。

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六年来,天津市援建安康市生态环境、产业转型、社会事业、经贸交流、科技创新、脱贫攻坚六大类项目76个,总投资105.75亿元,支援资金4.22亿元。

突出项目建设核心 投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西部大开发以来,安康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了快速扩张期。1949年全市投资仅有2.18万元,70年间全市投资分别跨越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元台阶,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149.32亿元,70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000多亿元。

十八大以来,安康抢抓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等政策机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全市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的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性支撑作用。

2014年-2019年,全市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130个,完成投资1940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由856亿元提升到2495亿元,年度投资由230亿元提升到490亿元。2014-201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2015年以来投资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基础设施、工业、房地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25.8%、17.1%和20.8%;2016年全省扩大有效投资考核位居第二,2017、2018年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深入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研讨会在安康召开。着力推进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2017年,安康市成为了国家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

通过组织实施“护水、增绿、治污、移民、兴业、富民”六大工程,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域类标准,南水北调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得到受水区充分认可。

2018年,市政府先后编制了《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安康市秦岭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规划,制定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专项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联席会议、问题预警、信息报送、督查通报、整改销号、目标考核等工作机制,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网格监管体系,落实基层网格员1320名,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人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从1978年到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收入从172元增至24977元,增长144倍;全市农村居民收入从161元增至9504元,增长58倍。2018年,全市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59476元,是1949年的391倍;2018年,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42.08平方米,农村人均居房面积达49.88平方米,分别是1978年的7.7倍和5.6倍。

十八大以来,安康市贫困人口减少到2018年的26.9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7%降至10.5%,整体贫困得到根本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18年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9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242.99万人,参合率达99.5%,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70年来,安康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创造了光辉的业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70年发展的经验启迪人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政府推动与民众积极性有机结合,不断更新发展理念,探索科学发展路径,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 梁飞燕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