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延安精神书写延安追赶超越新篇章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王雄 王婕妤 时间:2019-09-1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延安人民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埋头苦干、奋发图强,使山川大地逐渐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把握发展机遇,主动攻坚克难,告别绝对贫困,革命圣地繁荣昌盛、和谐稳定。2018年,延安市生产总值达到1558.9亿元,是1949年的4585倍;财政总收入达到425.9亿元,是1952年的9950倍。 延安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和大病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7.4%;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子长医改模式全国推广。同时,老区人民享受着41.85%的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35.3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84平方米。2018年,延安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圣地蓝”成为延安一张亮丽名片。延安市还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节水型城市”,成功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巍巍宝塔山下,红色的延安充满勃勃生机,正在砥砺前行,向世界展示她的风采。 弘扬延安精神 牢记初心使命 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8月14日,连绵起伏的青山与山脚下的万亩花海相映成趣。本版照片均为资料 农民苹果喜获丰收。 延安南泥湾机场。 中共延安市委 延安市人民政府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延安人民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埋头苦干,接续奋斗,革命圣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431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55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19元增加到2018年的322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3元增加到2018年的10786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追赶超越,聚焦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员干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2016年以来每年春节一收假举办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班,先后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讲话、学准则、学条例,奋力追赶超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开展专题学习,引导党员干部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坚持网上网下一起抓、用好用活新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开展宣传宣讲,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实际行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绩实效做到“两个维护”。建好用好学习书院这一实体平台,图文并茂展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开展读书分享、交流研讨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31.6万名党员干部参观学习、“补钙充电”。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培训学院等作用,用好“大数据+小书包”等载体,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质性提升、格局性突破。培训党员干部119万人次。 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两个明显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产品,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扎实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加快实施,180万吨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2×350MW大唐热电联产等项目建成投产,航空煤油实现从无到有,“延安”牌卷烟列入国家重点考核,英雄互娱等556家新经济企业注册落地。去年生产总值增长9.1%,摆脱了连续9年在全省垫底的被动局面;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7.6%,排名全省第三,非能工业增加值增长42%,转型发展、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县域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70%以上。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33公里,“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铁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每日经过延安的客货车达88对;南泥湾机场建成通航,开通至16个城市的14条国内航线;南沟门水利枢纽、黄河引水南北两大水源工程建成投用。坚持整体性保护、内涵式发展,深入开展红色旅游5A级景区创建,宝塔山片区、鲁艺文化园区、西北局旧址周边改造全面完成,投资120亿元的延安万达红色旅游小镇加快建设,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延安举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兴利除弊推进新区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量由2.58亿吨降至0.31亿吨,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天,“圣地蓝”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出台《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在延安召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为,延安退耕还林是全国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夯实“四级书记”责任,建立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调研制度,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加快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努力做到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延长、延川、宜川3个贫困县“摘帽”,69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由2014年年底的7.62万户20.52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66%,延安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坚持做大分好民生“蛋糕”,引进清华大学附中、南京师大附中、北京实验二小、中国医科大学、北医三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与清华大学等60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建成19个院士工作站,延安大学新校区建成投用。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和大病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7.4%。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开放社区共享餐厅,实施厕所革命,推行垃圾分类,建成一批公园广场、公共停车场,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有效解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住建部“城市双修”现场会在延安召开。文化惠民工程亮点纷呈,《永远的长征》、《延安保育院》、红色主题秀《延安延安》等剧目实现常态化演出,话剧《人生》深受群众喜爱,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在延安举行。涌现出“中国好人”50人、“陕西好人”92人、“延安模范”434人,向上向善氛围日益浓厚。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深化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两说一联”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我们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追赶超越的关键一招,发展活力和动力充分释放。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完成46户“僵尸企业”改制,安置困难职工6089人,从根本上解决了3050户职工住房问题。将51户市属国企重组为18家集团公司,与中航油、陕建等企业合作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借船出海,老国企焕发新活力。国有资本止亏增值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市属国企资产总额从830.26亿元增加到988.72亿元,增长19%。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平均压缩66.6%,申报材料平均精简40%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得到住建部表彰,“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一个部门”的“六个一”审批模式在全省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1万户,增长24.2%,民间投资增长57.7%。深入推进医联体改革,依托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组建两大医疗集团,托管县区医院、重点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发力,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5%。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流转土地144万亩,流转率32.6%。市县机构改革总体完成,初步实现由“物理组合”向“化学反应”转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安塞撤县设区,子长撤县设市,新区、高新区、南泥湾开发区成为延安经济新的增长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全省“三个经济”发展格局,启动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延安海关开关运行,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居全省第一,缔结国内外友好城市32个。 我们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坚持好干部标准,用活用好“三项机制”,在大力培树担当作为先进典型的同时,实行“找短板、补短板、换短板”做法,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分类建立“问题墙+回音壁”等载体,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增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3.3%和83.5%,连续4年在全省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评为优秀。持续正风肃纪反腐,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市县政治巡察,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延安70年的发展变化,是新中国发展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奋力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追赶超越新篇章。 奋进新时代 建设新延安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延安学习书院。 同学们喜领新课本。祁小军摄 延安新区夜景。 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记者 王雄 王婕妤 从探索前进到改革开放的整体跨越,从一穷二白到告别绝对贫困,从贫瘠荒凉到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从民生保障水平低到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70年来,延安人民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70年风雨同舟,70载砥砺奋进。革命圣地延安的70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70年,也是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的7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把握发展机遇,主动攻坚克难,告别绝对贫困,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革命圣地繁荣昌盛、和谐稳定,黄土高原充满生机、欣欣向荣。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实现脱贫退出,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2015年以来,延安市干部群众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的0.66%,19.5万人告别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贫瘠荒凉,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延安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以油煤为主的特色工业、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和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步入历史最好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目前,全市原油生产、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500万吨和1000万吨,煤炭、天然气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000万吨和50亿立方米,累计向国家贡献原油2.6亿吨、煤炭5.5亿吨、天然气201亿立方米。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80万亩,产量300万吨,面积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苹果收入占到农民全部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后整理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上增收。2018年来延安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6344万人次和411亿元。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58.9亿元,是1949年的4585倍;财政总收入达到425.9亿元,是1952年的9950倍。 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积聚 依托石油资源,延安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但同时,因为产业结构单一,造成了“油主沉浮”的发展困局。 延安市委、市政府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审视和定位延安的发展,大力实施“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 延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资源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入21世纪以来,延安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增长新动能;坚持园区承载、项目带动、集约发展,“三区九园”工业框架基本形成,14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6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17个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加快建设,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达到481户,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89亿元。 开拓创新促高质量发展 苹果产业是延安市种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过去,果品销售大多是沿路叫卖或果商在田间收购,好苹果卖不上好价钱。 自2017年起,延安市委、市政府以苹果产业后整理为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加快建立分级分选、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营销推介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 “十二五”之后特别是进入“十三五”,延安非常重视推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近两年出台100多项改革措施,累计改革举措达到700多项;组建教育联盟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等改革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 延安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但延安人民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坚持按要求推进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改革,主动承担中央和我省改革试点,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稳妥推进投融资体制、财税管理、国资国企、农村集体产权等改革,累计完成732项改革任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延安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双试点”,工程建设领域“六个一”集中审批“延安模式”在全省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达到16.9万户,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42家,实现上市公司“零”突破;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全省“三个经济”发展格局,启动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举办了首届世界苹果大会和连续11次的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与国内外32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 老区面貌焕然一新 吴先生家住宝塔区师范路,他习惯每天吃过晚饭后到延河边散步。这两年,他眼看着延河边上大批棚屋和成堆的垃圾渐渐消失,河岸越来越绿、河水越来越清。延河从以前印象中的“一道水沟”变成了家门口的“生态公园”。 自2017年被住建部列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试点城市以来,延安市逐步实现10多万山体居民下山。一大批“双修”项目的实施,让城市生态不断得到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94%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工业化推进,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化率提升到62.3%。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的后发优势,按照“革命圣地、历史名城”城市定位,实施了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沟道治理、市政设施配套、城市景观提升六大工程,主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1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5.3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积极构建“一主两副”“一城三区”大延安,安塞撤县设区,子长撤县设市获批。 过去的延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1999年,延安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2013年,又自筹资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一轮退耕还林,25度以上坡耕地应退尽退,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77.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占全省退耕面积的26.7%、全国的2.1%,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达到81.3%。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样板。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实施了延河等主要河流治理和治沟造地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5.2%,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圣地蓝”成为延安一张亮丽名片。延安荣获“2018中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全市178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清洁村,50%的行政村建成生态村,25%的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延安成功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70年风雨兼程,70年接续奋斗,走过艰辛的岁月历程,延安人民谱写了一部恢宏的奋斗史诗,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告别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繁荣、民生殷实、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延安步入新一轮上升通道。 用延安精神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延安的秋天层林尽染,美如画卷。祁小军摄 苹果“后整理”选果线。资料照片 健康扶贫义诊活动。资料照片 林草覆盖的延安市境内,多种珍稀鸟类时常出现在林间枝头。 祁小军摄 记者 王雄 王婕妤 通讯员 刘小艳 告别绝对贫困: 追梦在新时代的春天里 今年5月7日,延安正式宣布告别绝对贫困。至此,老区人民的贫困历史一去不复返。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人民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延安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时至2014年,延安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返贫压力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实现全面脱贫任务的形势非常严峻。 2015年2月,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226万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18年3月26日,在延安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视频会议上,11个市直重点责任部门负责人公开立下军令状,13个县区也分别签订军令状,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紧盯1.18万户、3.7万贫困人口脱贫,338个贫困村退出,延川和宜川两个贫困县摘帽,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标任务。 立军令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仅要真抓,更要实干。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带头驻村蹲点,访贫困户、查实情、出实招。脱贫攻坚责任咋落实?徐新荣认为,要做到作风实而又实、工作细而又细、措施准而又准,确保村村过硬、户户过硬。 在黄土高原白于山腹地,吴起县吴起街道办南沟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穷村,年轻人都出门打工,村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留守儿童。近年来,南沟村以南沟水库为依托,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重点打造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体验、森林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示范村,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13元。 延川县乾坤湾镇,黄河奔流而过。这里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发展最为落后。2017年,乾坤湾镇筹措资金480万元,给全镇16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各注入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延川县文旅集团达成结对帮扶协议,投入穿越黄河旅游项目,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古里村党支部书记冯世明说:“分红的钱一到账,村上就增修了20个猪圈,扩大了养殖规模,脱贫更有保障了。” 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故事重现了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风貌。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的0.66%,19.5万人告别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退耕还林: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延安样本” 秋天的延安,满目翠绿。所到之处,宛如绿色仙境,充满勃勃生机。 从1999年起,延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全市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截至2018年,延安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延安因此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延安先后制定出台了《延安市关于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的决定》《延安市占用征用林地管理暂行办法》《延安市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管理暂行办法》等30多套制度办法和管理措施。其中,2004年制定出台的《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暂行办法》成为国务院下发《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的主要依据。治沟造地、栽种山地苹果等成为延安首创、全国特有的解决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和长远生计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2013年起,延安又通过自筹资金,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宝贵的经验。 20年来,延安人民以执着的延安精神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改造河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全面动员、汇聚力量、矢志不渝,在这块红色圣地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20载沧桑巨变。退耕还林使延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林草植被明显恢复,春秋季节不再是尘土飞扬,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生态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数字显示,退耕还林后,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达88%。2018年,全市水源涵养能力5.95亿立方米,仅涵养水源一项的生态效益价值就达53.21亿元。“绿水青山”和“圣地蓝”已经成为延安的亮丽名片。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延安13个县(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区),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华北豹增多了、褐马鸡成群了。2018年6月,子午岭林区发现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金钱豹,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种群。 退耕还林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以生态巨变促农民脱贫致富,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据介绍,延安市有80%以上的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并受益。截至2018年年底,退耕户户均获得补助3.9万元,人均获得9038元。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8年的10786元。 苹果“后整理”: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上增收 9月的延安,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芬芳的果香弥漫在绿意盎然的黄土高原,丰收的喜悦写在一家家农户的脸上。 1947年,洛川县农民李新安从当时的河南省灵宝县买回200多株苹果苗,建成了延安第一个集中连片苹果园,开启了延安苹果规模化发展的序幕。在李新安的指导下,洛川县兴起了大队、生产队大办果园的热潮。经过20多年的栽培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洛川苹果在栽培规模、技术、品质上经过实践探索、逐渐积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改革开放后,延安开始逐渐推广苹果种植。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延安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中国苹果的风向标、世界苹果的聚焦点。2018年,全市苹果产量达289.2万吨,占全市水果产量的96.7%,苹果产业已发展成为延安市农业的第一特色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延安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果业强市。 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延安市苹果产业种植面积、单位产量等都已达到或接近“天花板”,依靠农户分散经营和扩张规模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只有通过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来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通过品牌运营提高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同步、农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兼顾。 延安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着力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困境、促进产业转型和农民收入倍增,确立了苹果产业后整理重大战略,旨在通过提升分级分选、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能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面对50年不遇的花期冻害,全市苹果产量仅为289.2万吨,较2017年减少了34万吨,但是,产值128.7亿元达到历史新高。 为何2018年比2017年苹果产值增加27亿元?除了冻害带来的减产价高,更多是得益于延安市通过积极推进分批采收、分级销售、冷藏冷运、品牌营销等后整理措施,实现了减产不减收。 果农从中受益,企业是否拥有智能选果线也成为果商和高端市场是否选择合作的重要因素。据介绍,延安全市建成智能选果线56条,冷气库总贮能达到102.17万吨,有果品精深加工企业15家,组建冷运公司18家,购置冷藏运输车42辆,为苹果产业通过后整理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果农实现了收入倍增。 70载深耕土地,70载小树成材。目前,延安苹果种植面积达380万亩,农民人均种植苹果面积2.32亩,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果业收入占到延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南部县农民收入的90%都来源于苹果产业。 民生建设: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今年1月中旬,在延安市中医医院,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的心脑血管病患者王翠霞接受了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的治疗。“现在住院环境变得更干净、整洁,而且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来自北京医师专家的治疗,很是方便。”王翠霞由衷感叹。 5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音乐节上,观看了“致敬延安”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赴延安专场音乐会的观众周媛说:“演出特别精彩。这样的演出可以陶冶情操,希望延安以后可以多多举办这类文化活动。” 8月末,一则大雨中延安新区第一小学教师为学生们撑伞挡雨的暖心新闻刷屏,全国网友为高素质教师点赞,延安教师关心学生的表现也因此受到关注。“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我们家长感到放心。”学生家长李春梅说。 这都是延安人民切切实实获得的幸福。延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民评民说为标准、民心民力为依靠、民意民声为依据、民愿民盼为方向、民惠民富为目标,带领老区人民向幸福迈进。 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是延安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延安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医改工作,不断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子长医改模式在全国推广。如今,延安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跃升。市级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健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体托管市中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正式组建运行,形成了市区三家综合医院齐头并进、良性竞争,专科医院补充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在延安,“上学难”“择校热”“大班额”曾是不少学生家长面临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延安市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2018年秋季学期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6人以内。同时,统筹延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划分,实施中小学招生入学制度改革,出台《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高中实行全市统一招生,强化学籍管控,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有效缓解,多措并举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获得广泛社会好评。 对一座城市来说,文化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延安市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近3年来,延安市共创作大戏13部,小戏(小品、曲艺)51部,歌曲55首。征集文艺精品共96个,重点文化资助项目99个,向省委宣传部推荐6个重大文化精品和5个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延安市还制定了《延安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全市5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体服务中心、47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到达“最后一公里”。 革命圣地展新颜 接续奋斗绘宏图 枣园革命旧址。 南泥湾水稻田。 云山雾海。 退耕还林后延安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祁小军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记者 王雄 王婕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延安人民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实现了延安从荒凉单调到五彩斑斓的华丽转身。 延安是黄色的。对黄土高原上的延安来说,黄色曾是这里的主旋律。这里千沟万壑,黄土深厚;这里有裹挟着泥沙奔腾的母亲河穿流而过;这里的小米杂粮、黄馍馍也包含着淳厚的黄土风情。 延安是红色的。这里有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记忆:“切尾巴”战役旧址、瓦窑堡会议旧址、洛川会议旧址、中共七大会议旧址等革命旧址共445处。这里有全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跨度最长、保护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革命旧址群。 延安是绿色的。历经20年退耕还林,延安变成了一座绿水青山之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名不虚传,延安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达到81.3%,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延安是蓝色的。在延安,抬头便可望见蓝天白云,“圣地蓝”已经成为延安的一张亮丽名片。2018年,全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延安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增长新动能。以油煤为主的特色工业、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和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描绘出一幅熠熠生辉的经济社会发展画卷。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