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用“世界尺度”规划航线

——大学之大,重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
来源:当代陕西-陕西网 作者:梁芝芳 时间:2019-09-19

又到一年开学季。2019年9月7日,西安交大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

“欢迎同学们来到创新港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们期待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同学们一起,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诞生新的学术方向、瞄准学术前沿、产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给7266名研究生上了“开学第一课”。

这里颠覆了同学们对校园的传统印象。这是一个“校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既是大学,又是社区。它既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又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的、并与社会交流互动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

“我们应做一个‘硬核’的研究生生涯规划。”校研究生会主席、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贾鹏锴对未来充满期待。

6

创新港科创基地一期工程交付点亮 李一鸣/摄

创新港不是交大的“自留地”

作为新校区,创新港够大——48个单体,占地1750亩,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4个科研巨构建筑。

不过,创新港与传统意义的“新校区”有本质区别。它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腾挪扩张,也并非西安交大的“自留地”,更像是西部甚至全国高校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的尝试。

创新港没有“围墙”——不仅是形态上,更体现在理念、资源和思想上。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个学科被不断细分成各个专业,专业又进一步细分为方向。由此带来的是学科的科层化、碎片化趋势愈发明显,严重制约着学科间的有效交流,学科的实质性交叉与深层次融合比较困难。

“很多科研问题,用单一学科的传统知识很难解决,必须突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围墙’。”西安交大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黄忠德举了个交叉学科的例子,“目前3D打印方法有基于细胞的、树脂的、金属的等30余种,这属于材料学科。此外,3D打印还需成型,又涉及到计算机的控制、软件编程等。”

基于这种交叉、共享、开放的理念,创新港设立了以交叉融合为特点的理、工、医、社科四大方向26个研究院,每个研究院下面有若干学科交叉支撑,如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

高端装备研究院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国家大剧院。在这里上演的,是前所未有的科创“大戏”: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形成的新型交叉融合科研机构,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智能制造提供源头支撑。

可以用意念指挥的轮椅、拐杖,靠眼睛控制的拼写设备……2018年“联想高校AI精英挑战赛”中,智能检测与仪器研究所徐光华教授团队的“脑控人机交互及康复训练系统”,一举斩获全国总冠军。这种医工交叉研发的“脑控人机交互设备”通过主动捕捉大脑意识即可指挥机械运行,临床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利用脑机交互提高正常人群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创新港的标准是世界一流,进驻的研究院也必须在大平台、大团队上坚持一流标准,而平台建设思路就是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黄忠德打趣道,“以前是‘211’, 2个学生围着1名教授,攻关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单兵作战。现在是‘双一流’,一流的团队在一流平台上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2015年,西安交大口腔医院李昂教授与生命学院徐峰教授的课题组,从“211”进阶到“双一流”,在口腔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开展研究。最初,他们主要依托组织工程、细胞打印等前沿生物技术,设计、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研究逐渐深入,“小交叉”也一步步变成了“大交叉”,涉及力学、生物、医学、材料、机械学、传热学、物理学等近10个学科。在不断地碰撞、跨界、吸收新观点中,培养出一支跨学科知识结构互补、多技能交叉融合的一流人才团队。

“这恰是西安交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之一:依托综合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对接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打通学科培养人才。”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介绍。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这件事上,李昂与徐峰继续“吃螃蟹”,共同招收了2名博士生。2位来自不同学科门类的导师,围绕学科交叉前沿课题,结合交叉项目研究需要及学生自身情况,联合培养指导1名博士研究生。这样“量身打造”培养博士生,不仅实现知识、能力互补,也打破了学术视野局限。

一个跨学科的产、学、研良性循环逐渐形成。李昂团队在牙周炎即时检测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连续发表了3篇IF10分以上的论文。

吴宏春告诉记者,2016年开始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计划以来,已累计录取66名交叉培养博士生。

创新港学子 庄稼/摄

创新港学子 庄稼/摄

做“顶天立地”的社会引领者

作为“社会之光”,大学自诞生以来,始终在引领社会发展,但到了21世纪,社会却突然走在了大学前面。

“现在很多颠覆性的技术,以及新的观念、理念,都不是出自大学。”这让王树国倍感担忧,“如果大学还不解放思想主动变革,就要被社会边缘化。”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对社会独有的推动力减弱了。这无疑偏离了人们对大学的期许——扮演“顶天立地”的引领者,提供先进思想和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前进的发动机。这也是成立创新港的初衷,“我们期待它不是一个孤岛,而是深度融入社会,在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如何“顶天”,又怎样“立地”?这恰是创新港的重要使命。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打造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等跨领域、国家级的“科研大平台”,建设“Z箍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前沿性、战略级的“大科学装置”。

瞄准国家战略“顶天”,西安交大建设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百余个基地平台,创造了3万项科研成果,贡献了数千亿的经济社会效益。1978年以来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30余项,居全国高校先列。

“立地”则意味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和行业一起“摸爬滚打往前冲”。

顺应时代步伐,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解决了网络化系统工程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优化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化、独立化、国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陕西省第五批“三秦楷模”称号。

中国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是中核集团第一次与高校合作共建研究院。促成这次合作的,除了西安交大的实力——在核电、核军工、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相关优势学科;也有诚意——创新港划拨专门巨构,用于建设核能研究院大型试验装置。而对西安交大而言,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合作,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方是知名高校,一方是业内翘楚,“强强联合”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学研用和科技创新体系。

这个3.16亿元的项目,是“跑5”跑出来的。

“跑5”,是西安交大又一个“拆墙”之举。“校、院领导和领军带头跑5个省、5个大企业、5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当然,5只是概数。”西安交大人力资源部部长雷利利解释道,“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大家走出象牙塔,内强实力、以团结求发展,外拓空间,以贡献求支持。向上是寻求从跟跑到并跑,从追赶到超越,力争耀眼全球,国际领先,对下则以服务居先,主动对标,主动作为,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争取更多社会支持。”

大学“放下身段”主动融入社会,和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最前端的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站在潮头培养人才、开展研究。收获的除了大项目,还有与江苏省、天津市等地区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各种创新主体共同参与,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衔接。

西安交大联合世界500强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全球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和中国战略产业发展需要,在创新港共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一头连着科技和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和市场。

高算中心、分析测试共享中心、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全球健康研究院……创新港正围绕电子核心器件、新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全要素、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到“十三五”末,包括28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在内的130余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将落户创新港。

西安交大要成为21世纪一所“伟大”的大学,不仅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方面,培养的人才也必须站在世界各行各业的前端。

创新平台的搭建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创新港集成台湾新竹工研院定向支持大企业、重点行业的经验,汲取美国硅谷自由创新的经验,让学生较早地进入到需求牵引的科技创新模式中。

它有点像硅谷,但比硅谷更重视人才培养;它有点像牛津剑桥,但更现代化。这里有国际一流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学生能看到目前这个领域最好的企业在做什么,了解到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8

创新港巨构群 邢鹏/摄

提升中国高校国际“话语权”

2019年4月2日,创新港迎来了首个入驻机构——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这个由人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博士后创新平台,把人才合作交流的大门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开放。

当前,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海归博士和博士后却找不到工作,原因何在?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海归人才缺乏工作经验。但问题是,当这些年轻人有了‘经验’后,很多都不再选择回国工作。”王树国坦言,“这些海外学子能带来大量新思想,但高校有些急功近利了,甚至有时有些‘短视’。”

在西安交大,每年申请来校工作的博士毕业生能达到几千人,但受限于以往的体制,学校只能接纳一二百人,“中签率”只有几十分之一。对于一向“求贤若渴”的西安交大,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

创新港既可以规避体制上的障碍,又有足够多的合作企业和兄弟院校联盟,正是培育人才的沃土。这些博士后“苗子”一经“种”下,只需浇点水、施点肥,很快便能成长为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西安交大已经与全国14个地区和137家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博士后联合招收培养、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

“大学的发展需要放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阔的背景下去考量。”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表示,作为承担“双一流”大学建设重任的大学,西安交大必须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大格局中,用“世界尺度”规划航线,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提升“中国话语权”。

在他看来,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找到一个工作,而是应在国际化氛围下,让学生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能被接纳,“这就需要人才培养标准与世界接轨,甚至要引领世界标准”。

然而,在一些国内高校,“国际化”常常只表现为有多少外教、多少留学生、多少海外合作伙伴,照搬国际上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而非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完全融入并最终能够影响世界高等教育。

事实上,高校国际化建设,在更大层面上是软实力的较量。换句话说,有多少思想影响国际同行,多少规则和制度被同行借鉴和接受,多少专家活跃在国际学术一线?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似乎对西部高校来说,开展国际合作会有一些区位上的劣势。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恰给了西部高校面向世界发展的宝贵机遇。

这一机遇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诞生。这个是由西安交大倡导,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联盟,总部就设在创新港。

作为“总盟主”,西安交大实施“一带一路”高校合作计划、高层次留学生计划、国际化渠道拓展计划等,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入盟,签署40余项校际合作协议,建立了若干联合实验室。先进制造、管理科学、全球健康等若干领域的子联盟也相继成立。

“中美混血”的“热流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设计学院,西安交大利物浦创新研究院,牛津大学—西安交大联合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西安交大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姻”,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平台正不断扩展。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