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来源:当代陕西-陕西网 作者:徐旻禾 时间:2019-10-21
核心提示:2019年,陕西预计生产粮食1231.4万吨,而苹果产量却达到1150万吨,仅苹果与主粮的产量比就达到0.9:1,可以看出,“温饱无忧”的陕西人,饮食水准和种植结构都在变化。 陕北苹果 冯雪峰/摄 全世界每7个苹果中就有1个产自陕西,每3杯苹果汁中就有1杯来自陕西,每3个猕猴桃中有1个产自陕西。 当陕西人的餐桌摆上来自陕北的小麦,来自铜川、延安的苹果,来自韩城的螃蟹和鲈鱼,来自眉县的猕猴桃,来自白河的小龙虾,再佐以来自丹凤的葡萄酒,这意味着陕西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而这已经是陕西的“十六连丰”。 丰收的果实转换成了农民丰厚的收入。9月底,在中西部五省区贫困地区产销对接会上,陕、晋、川、豫、鄂5省69个贫困县供货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采购商开展经贸洽谈,现场签约2.6亿元。 2019年,预计全省粮食总产1231.4万吨,为近十年第三高产年;苹果达到1150万吨、猕猴桃100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4%、6%。 丰收带来的另一喜悦是,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速达到9.7%,2019年全省56.5万贫困人口有望实现脱贫、所有贫困县将全部摘帽退出。 南果北种、东扩南移 ——不“安分”的水果 在杨凌,一颗“南果北种”的火龙果可以卖到30元,还常常供不应求。 10年前,果农王艳的丈夫在海南种植香蕉时发现,有山西果农引进火龙果进行大棚试种,在杨凌科技力量和创业政策吸引下,夫妻俩也想试一试,最终决定来杨凌创业。 几年间,夫妻俩吃住在棚里,不断学习摸索火龙果的种植技术,优化设施温室,使其更加适宜北方火龙果种植生长,引进南方及国外新品种,进行种植培育实验,优选适合北方气候种植品种,最终实现“南果北种”。 由于北方昼夜温差大,“远嫁”而来的火龙果糖分积累更好,口感相比南方略胜一筹,还能解决运输和保鲜等一系列问题。“2018年我们的火龙果种苗卖了90多万元,火龙果卖了40多万元,市场前景很不错。”王艳种植的火龙果采取预售的模式,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卖,出产的火龙果已销往多个省市。 现在,王艳的火龙果规划种植基地总面积到达155亩,规划建设24座温室,项目建成预计年产值100吨左右。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与驻区两所高校紧密协作,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引进新品种70余种,推广新技术10余项,实现了火龙果、百香果、青皮甘蔗、芒果等品种的南果北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应不断显现,也让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远嫁”的新品种在陕西安了家,传统农业也在不断升级。 世界猕猴桃的故乡在中国,中国猕猴桃的原产地在陕西,陕西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在秦岭北麓一带。 随着陕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东扩南移”战略,猕猴桃生产在秦岭北麓不断延伸,面积发展到近百万亩、产量近百万吨。 2019年,眉县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30.2万亩,预计总产量49.5万吨、鲜果产值31亿元、综合产值52亿元。全县农民户均栽植猕猴桃4.5亩,人均1.16亩,猕猴桃已经成为眉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眉县金渠镇范家寨村猕猴桃示范基地,果农赵占霞正忙着拾掇果树,她家种植了5亩猕猴桃,按照目前的行情,今年预计毛收入至少5万元。 种植猕猴桃的收益高,政府鼓励引导政策及时跟进,眉县几乎家家都种植猕猴桃,猕猴桃产业发展让眉县农民纯收入翻了一番,“猕猴桃是眉县人的宝贝!”赵占霞说。 特色产业着实让眉县农民享受到了猕猴桃带来的收益,如何让这项特色富民产业长久持续稳健发展,一大批受培训、上职校、拿证书的职业农民不断涌现,让猕猴桃产业向高品质发展。 2012年开始,宝鸡市先后培育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农民”近5000名,当上了村里的“猕猴桃种植土专家”。 2014年,眉县首善镇职业农民李凯拿到了中级职业农民资格证,成为眉县特聘的猕猴桃农技员。 李凯家里种植了11亩猕猴桃,虽说按照老经验种植时,11亩地产量也不错,但总是卖不上价。 为提高猕猴桃品质,李凯瞄准了眉县猕猴桃科学种植、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技术,带头改变传统种植中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地方,实现每斤4.2元整园出售,价格要比周边村民高出不少。 2018年,他的11亩猕猴桃卖了13万余元。“质量胜于产量,提质增效很关键,现在的农业不是传统农业,学习科学技术很重要,培育职业农民很有必要。”李凯说。 近年来,眉县立足资源优势,在品质提升上不断下功夫,打造中国猕猴桃标志性品牌。陕西省猕猴桃研究院、陕西猕猴桃大数据中心的建立,不仅保证了每颗猕猴桃的品质安全,也让眉县猕猴桃核心技术研究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9-10-18 11:40当代陕西-陕西网徐旻禾我要评论 字号: 住进楼房、开上小车 ——很“安生”的日子 钱包鼓了,农民也需要精神上的“丰收”。 “今年丰收了,我们脱贫了。”9月21日,白河县西营镇还用舞蹈、小品、三句半等文艺作品表达出群众的喜悦之情。 脱贫标兵们现场领奖,因自强自立而受表彰的胡兴国说,勤劳致富才能过上好日子。“今后,我将继续带领全家和周围人多挣钱,过上比城里人还要好的生活。” 延安市安塞区庆祝农民丰收节趣味运动会 在延安安塞,100米抱南瓜接力赛,50米挑土豆比赛,两人三足运瓜比赛,搓玉米大赛,拔河比赛等比赛热火朝天,展示新时代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延安安塞南沟村村民张志莲一家终于住进了拥有独立卫生间的新家,两室一厅的新房只花了1万元。 张志莲夫妇还在山上的公司当保洁员,一个月工资2000元,土地流转,每年每个人分红1600元,入股了园区的停车场,一年可以分红2000元,算下来一年收入五六万元,2017年成功脱贫。 最近有一句话在网上热传,你以为20年前是80年代吗?不,那已经是1999年,即将迈入新世纪。 但在马咀村监委会主任任建国的记忆中,那并不是新世纪临近的样子,那时村里还因为没钱交电费而常常停电,吃水要靠人挑、靠架子车拉,人均4亩多地却打不下粮食,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 “我们村委班子组建后,十几年一直没有变,团结一心带领大伙共同致富。”任建国说,1999年新班子上任后从平整土地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第二届铜川市扶贫交易会现场 冯雪峰/摄 昔日的“烂杆村”成了“水泥村”,再到“生态村”“旅游村”“智慧村”,2000年、2005年、2013年村民收入节节攀升,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20757元。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步一步成就了马咀村的传奇。 开着小面包车,带着自己种的老品种西红柿和广告牌,马咀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小军往来新区和村里,给自己的西红柿做宣传。 “开始也不好卖,销路打不开,没人知道,现在慢慢越来越受欢迎。”郑小军说,他坚持农家肥种植,吸引了很多回头客,产品销售到上海、北京等地。目前,他家的礼盒西红柿一盒售价150元,平均一个西红柿就能卖5块钱。 马咀村环境的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郑小军西红柿的销路,现在他已经有6个设施大棚,一年收入24万余元。 马咀村在铜川全市率先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别墅式小洋楼,率先实现了劳动力转移,村民进入企业当工人,走上了集现代科技、网络营销、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营模式设施,农业收入、园区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房屋租赁收入、公司入股分红收入成为村民稳定的五大收入来源。 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一项项荣誉称号落在马咀村,马咀村人开始用互联网思维谋划未来,全村实时监控检测无死角,公众Wifi全覆盖,大数据、云计算已实际应用到马咀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