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西安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飞燕 时间:2025-09-08


M15三维影像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系列考古成果。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对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东姜村的38处古代遗迹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座唐代新罗质子金泳墓葬。该墓虽被盗扰,但仍出土了比较多的遗物。尤其是墓志的发现,不但明确了墓主人的身份,更为研究唐与新罗关系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志文不仅勾勒出金泳家族的入唐脉络与政治生涯,更是唐代质子制度、外交策略及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祖孙三代人在唐为质堪称“质子世家”
  新罗质子金泳墓北距唐长安城约2000米,是一座长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单室土洞墓。虽然被盗扰比较严重,棺椁已不存在,也没有发现人骨,但仍出土了陶俑、陶动物、陶塔式罐、铜钱、墓志等各类随葬品共计83件组。其中,新出的墓志记载了金泳本人及其先世的诸多内容,对研究唐与新罗的关系多有裨益。
  “目前只在唐大历九年(774年)的金日晟墓志中发现新罗王室成员信息,但来源不明。金泳墓志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在唐新罗人墓志,背景信息明确。”项目负责人夏培朝介绍,新罗国质子在唐的墓葬发现数量极少,此次发现的金泳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是极为珍贵的考古学资料。
  “金泳墓志共 557字。记载了金泳生于天宝六载(747年),于贞元十年(794 年)逝于长安城太平里馆第,终年48岁。他出身新罗王族旁支,祖父金义让作为新罗国王堂兄,于开元初年入唐,后授官终至金紫光禄大夫、试太常卿。金义让在唐有三个儿子,长子便是金泳的父亲,同样宿卫唐廷而获授官职,任中散大夫、光禄少卿。”夏培朝说。
  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对待附属国和周边民族政权时,唐朝采用多种方式来维系关系,质子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志文记载,金泳承袭了父亲的质子身份,继续宿卫唐廷。“从其祖父金义让开始,到他的父亲,再到金泳,三代都在唐为质。这是非常罕见的,堪称‘质子世家’。这对我们研究唐代质子制度尤其是质子是否能世袭、怎样世袭等情况填补了资料空白。”夏培朝介绍说:“从入唐宿卫人选看,新罗似乎并没有袭质的现象。安史之乱期间新罗入质侍子罕见,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后,新罗入唐宿卫才又逐渐频繁起来,而这段时间恰好是金泳父亲与金泳做质子的时间。因此推测可能是由于安史之乱,唐罗的交流一度中断,新罗无法派出新的宿卫质子,所以唐廷任命金泳父子为质子,来处理两国的事宜。”
  两次代表唐廷出使新罗是史载唯一一位新罗蕃长
  唐朝建立了完整的质子待遇体系:授予散官职事官衔,提供外交实践平台,使其参与对新罗的册封事务。
  墓志记载,金泳以副使身份参与过两次唐廷对新罗的宣慰、吊祭、册立事宜。第一次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金泳任副史前往新罗,在行前获授官职“将仕郎、试韩王府兵曹参军”,参与了唐对新罗国王金乾运及其母亲的册封。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金泳作为吊祭册立副使第二次出使新罗。两次出使后,新罗国王金敬信奏请唐廷让金泳兼任蕃长一官,此后金泳再没有出使活动,直至终老长安。
  夏培朝介绍:“蕃长是唐宋时期用于管理外国侨民事务的官员,人选一般是从外国侨民中挑选的有声望者,资历丰富的金泳被任命为蕃长也合乎情理。蕃长这一官职目前最早见于高足西墓志,而金泳是目前所见史料中唯一一位担任新罗蕃长的人。这也凸显了质子群体在外交事务中的桥梁作用——他们凭借双重的政治、文化身份,协助唐廷维系宗藩秩序,对新罗侨民进行管理。”
  此外,墓志细节折射出侍唐新罗王族的文化适应与身份重构。如金泳的夫人为太原王氏,偃师县令王千龄之女。金泳的三个儿子中,嗣子金士素在准备科举考试,所修科目为明经科,反映了在唐新罗人准备科举考试的常态。
  葬礼由长安县令操办表明唐廷的重视与恩宠
  贞元十年,金泳去世。他的葬礼由长安县令主持操办,另一位新罗人金日晟的葬礼由万年令监护,一切皆由官给,这似乎在当时已成为惯例。长安、万年二县均为京县,二人的葬事分别由长安县令、万年县令负责,这些都表明唐廷对其的重视与恩宠。
  金泳去世后,获赠象征沟通渤海—新罗枢纽的登州都督衔,安葬于城南毕原家族墓地。在该墓东部约15米处是唐大中八年(854年)苏道渭墓,墓志记载葬地为长安永寿乡之毕原,可以知道:毕原在当时的永寿乡境内。虽然金日晟的墓志具体出土地点不明,但据志文载“诏葬于长安永寿之古原”,考古人员推测金日晟的墓葬也应该在金泳墓附近,推断他们的葬地极可能集中于长安城南毕原之上,这也为探寻唐代外蕃贵族葬地规划提供了新的线索。
  夏培朝说:“从宿卫质子与唐官宦女子联姻,子孙习儒业、应科举,展现了质子后代通过婚姻、教育等逐步融入唐代社会的路径。而金泳墓的陪葬品与中晚唐同一时期西安其他墓葬的随葬品没有区别,这也说明在唐新罗质子已完全融入唐文化了。”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实习生 任俊丞


编辑:煜辰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