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渭南长春西周遗址:关中王畿东部一处重要采邑性聚落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5-02-12


  

    居址区发掘现场 来源:考古陕西公众号

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作为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渭南市富平县长春村发现的西周时期采邑性聚落遗址,对我们理解周代国家的管理体系有很大帮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
  从2022年10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博物馆、富平县文旅局对位于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的西周遗址部分被盗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24年,为进一步弄清遗址范围、聚落结构及墓地分布等,考古人员开展了系统性的调查、大规模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这一遗址地处石川河东岸、北山山系南麓的开阔台地上。通过调查已知,遗址的聚落是由居址区和大型公共墓地两部分组成,西南临石川河河滩,东北以自然冲沟为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遗址中的公共墓地位于东北部地势最高的区域,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考古人员目前在此已探明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超过3000座,墓地内大多数墓葬墓向统一为北偏东,很少有相互打破关系,证明墓地是经过有序规划的一处大型公共墓地。
  根据墓地区域的空白地带可将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墓区。目前,考古人员已发掘西周墓葬70余座、车马坑5座。墓地内墓葬按形制规模可分为四类,最高级的“甲”字形大墓有9座,集中分布在墓地北区最北部,与中、小型墓之间无明显界限。车马坑数量较多,除甲字型大墓旁的大型车马坑外,墓地内还有规模较小的车马坑或马坑,其中车马坑均为拆车埋葬。“遗憾的是墓地早期曾遭系统性盗掘破坏,墓葬棺椁结构保存较为清晰,随葬品和人骨扰动较大。”据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彦峰介绍,墓葬内出土有铜、玉、石、陶、原始瓷、琉璃、蚌、海贝等器物。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特征可以判断,墓地应该是一处以姬姓周人族群为主体的公共墓地,时代集中在西周晚期。
  遗址内的居址区位于墓地西南方向,二者中间有一条沟作为分界。居址区文化遗存较为丰富,考古人员清理了包括灰坑、墓葬、房址、陶窑、沟渠等各类遗迹300余处,遗物除了常见的日用陶、石、骨角牙蚌质器物外,还有铜刀、铜刻刀、卜骨、骨甲片、石玦等特殊遗物。“我们在这里还发现了与铸铜相关的陶范、炉壁等遗物,与制陶相关的集中分布的陶窑,以及与制骨相关的骨角废料等遗存,这些性质明确的遗迹或遗物对于揭示居址区手工作坊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人员表示,居址区内还存在“居葬合一”现象,这一发现丰富了以往专家对于遗址内居葬关系的认识。根据遗迹间层位关系和出土陶器形 制 特 征 判断,遗址至迟在西周中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
  长春遗址是石川河流域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的西周聚落,综合墓地规模,以及居址区内诸如沟渠、制铜、制陶等遗存情况,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是西周时期关中王畿东部一处重要采邑性聚落,这一发现也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王畿内政治格局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据了解,西周采邑制度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卿大夫等贵族,作为他们的封地和食邑。这些封地通常伴随着一定的政治权力和义务,如提供军队、缴纳贡赋等。采邑制度是西周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有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编辑:北月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