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虚宫“撞脸”汉中天师堂 来陕历博秦汉馆看“七色宝莲”…… 藏在《哪吒2》里的“文物彩蛋”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 时间:2025-02-11
汉中天师堂 李靖碑 昭陵博物馆珍藏的唐代鸱尾 鎏金银竹节熏炉 春节期间,《哪吒2》上映,许多朋友都被它的魔性画风和热血剧情彻底征服。 在这部颇具传奇色彩的动画电影里,藏着不少古老的文物宝藏,它们穿越千年,悄悄地在银幕上“复活”。 玉虚宫“撞脸”天师堂 在《哪吒2》中,哪吒陪师父太乙真人到昆仑山的玉虚宫参加“成仙考核”,发生了一系列故事。电影里的玉虚宫是一个八卦形的建筑群,和位于汉中市汉台区的天师堂“撞脸”。 天师堂始建于东汉时期,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弘道传教的重要场所。张道陵在此潜心修行、著书立说,创立了五斗米道,即早期道教的重要流派。其教义倡导“道”为宇宙万物本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历经朝代更迭、风雨洗礼,天师堂多次修缮重建,虽有变化,但核心建筑与文化脉络得以延续,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天师堂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中式建筑的庄重与道教文化的神秘。整体布局遵循道教阴阳五行、八卦方位,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山门、灵官殿、三清殿等主要建筑。山门古朴典雅,飞檐斗拱层层叠叠,精美的木雕、砖雕装饰其上,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灵官殿供奉王灵官,其塑像威严英武,四周壁画色彩鲜艳,描绘道教神话故事与护法神的传奇事迹,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三清殿为天师堂主殿,宏伟壮丽,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神像,神像高大庄严、法相慈祥,为木雕贴金工艺,工艺精湛,彰显道教至高神的神圣地位。殿内梁柱刻有龙凤呈祥、仙鹤凌云等图案,寓意吉祥长寿,尽显道教文化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对于《哪吒2》中的玉虚宫是否借鉴了天师堂的问题,天师堂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看到了动画,因为网上做对比图的特别多,图片里的地方就是我们这。” 古建筑上的脊兽“天团” 电影中玉虚宫屋脊上的脊兽,其风格源于唐昭陵建筑。顾名思义,脊兽即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放置的兽件,根据屋脊类型的不同,脊兽可以划分为吻兽、望兽、垂兽、戗兽等。 脊兽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时出现的吻兽。汉代的吻兽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角形状,它衔接了正脊和垂脊,是工匠为了让房屋正脊两端更坚固且不被侵蚀而打造的构件。此后,从隋唐、辽宋到明清,吻兽从简单的翘角、鸱尾形象几经演变,形成了兽口吞脊的鸱吻形象、插着剑柄的璃吻形象等。昭陵博物馆珍藏的唐代鸱尾实物中,最大的一件出土于昭陵献殿遗址,其高1.5米、重300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一件唐代古建筑屋脊装饰实物,与西安大雁塔西门门楣线刻屋顶鸱尾形状极为相同。 随着朝代更迭,脊兽的形象和数量也在变化。宋代,官修《营造法式》一书对于建筑的各种样式做了较为系统的规范,其中有关于脊兽的规定。明清时期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对于建筑的装饰要求也更加规范,脊兽作为官式建筑的一部分最终成熟、定型,其数量最多为10个。西安钟楼、鼓楼,西安城墙、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在陕西很多古建筑上,都能发现脊兽的身影。如果细心数一数,人们会发现在西安钟楼垂脊上有7只脊兽,但大兴善寺和大慈恩寺则是5只。脊兽越多则建筑级别越高,拥有七脊兽的钟楼可见极为重要。 哪吒父亲原型的碑刻在这里 电影里哪吒和父母情深感动了众人,哪吒的父亲是陈塘关总兵李靖,这个角色原型就是唐朝时期一举剿灭东突厥的大唐战神李靖。 李靖,字药师,北周天和六年(571年)生于雍州三原(今陕西咸阳三原县)。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获封“卫国公”,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陪葬昭陵。由于他的功绩显著,民间逐渐将其“神化”,将他与佛家毗沙门天王结合,于是有了我们熟悉的“托塔天王”。 李靖去世后,朝廷为他立碑,并永久享受祭祀。此碑至今保存在陕西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全名“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也被称为“李靖碑”,又称“卫景武公碑”,唐显庆三年(658年)刻立,许敬宗撰,王知敬书。碑为螭首方座,高430厘米,宽122厘米。楷书,39行,行82字。碑额题“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卫景武公碑”阴刻篆文20字。碑文内容主要记述李靖的事迹。 来陕历博秦汉馆看“七色宝莲” 《哪吒2》中,太乙真人的法宝“七色宝莲”,由一片片莲花瓣组成山峦的形状,与博山炉形如山峦的造型极为相似。 熏香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时人们将带有特殊气味或芳香味的植物直接焚烧,利用焚烧时的烟气来驱逐蚊蝇、净化室内空气和去除浊气,以达到除潮祛湿、强身健体的功效。秦汉时期,寻访仙山,通达上天,寻求长生不老的思想愈演愈烈,熏香便成了上至帝王妃嫔,下到文武百官都喜闻乐见的爱好,后逐渐成为文人怡情养性的雅事。博山炉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上,展示的馆藏一级文物“鎏金银竹节熏炉”,1981年出土于西汉武帝茂陵阳信公主墓陪葬坑。此熏炉通高58厘米,底座透雕昂首张口的蟠龙,柄为竹节形自龙口伸出,分5节,上端铸有3条蟠龙,龙身鎏金、龙爪鎏银,龙首上承炉盘,柄下端连接圈足,整体造型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炉身为博山形,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形制突出,炉盖采用了汉代最为流行的博山炉造型,器盖透雕出多层山形,山峰间有缝隙,在炉体中点燃香料,香烟就由器盖的缝隙中散出,弥漫于室内。 从熏炉上的铭文及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得知,这件熏炉原为汉未央宫之物。阳信长公主为汉武帝的姐姐,初嫁平阳侯曹寿,故亦称平阳公主。汉武帝登基后,改嫁抗击匈奴将领大将军卫青。阳信长公主在不惑之年也找到了她美满幸福的婚姻。而这件熏炉便是赏赐给阳信长公主当作与卫青结婚的贺礼,象征富贵、安康、高升、幸福。 (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争耀) 编辑:林夕上一篇:唐陇西郡王李博乂夫妇合葬墓考古有新发现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