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清的故事--五个岗位背后的为民情怀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编辑2 时间:2019-05-30
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是张富清转业后的5个主要工作单位,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他是参与者、建设者。“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张富清说。 上世纪60年代,张富清在湖北省来凤县三胡区任职。当时的经济条件一般,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张富清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吃饭问题。 为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张富清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最穷、最困难的家庭,和他们一起栽红薯、种苞谷,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从陌生到熟悉、从隔膜到认同,张富清取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也将党的声音传到了边远山区。张富清说:“干群关系密切了,工作就好开展了。” 上世纪70年代,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富清抢先选择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张富清决心给当地修路,他一边给粮田被占的农民做思想工作,一边和社员一起肩挑背扛。张富清靠着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过硬的实干作风,给高洞修了第一条公路。 上世纪80年代,张富清调任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副行长。当时建行只有几个职工,资金更是困难。单位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得借用其他单位的土瓦房,职工也没有住处,所有的业务只是发放贷款。摸清情况后,张富清一方面狠抓学习,提升职工的业务能力,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积极改善职工的实际困难,想办法解决职工办公室和宿舍问题。 当时正逢建行“拨改贷”改革,国有小型煤矿田坝煤矿是当时建行最大的贷款户,张富清经常去煤矿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常给企业出谋划策。建行来凤县支行行长李甘霖说,当年建行放出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 时光荏苒,离休后的张富清过着简朴的生活。一所简陋的屋子,几件普通的家具,张富清却甘之如饴:“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我很知足。” 张富清很普通,慈眉善目,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然而,他又是不平凡的,经过战火的洗礼、时代的淬炼,信念之光却愈发明亮。他的眼中,永远是脚下那片土地,他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 编辑:职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