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扎根黄土地 为人民而艺术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编辑2 时间:2019-07-08
2015年9月16 日,刘文西在延川县梁家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留影。 记者 刘强摄 编者的话 他走了,却把时代风流写在了黄土地上。 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文西先生,于7月7日在西安病逝,享年86岁。 心中有感情,画中有真情,他用一生笔墨倾诉对人民的深情。60多年来,他扎根黄土地,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情谊,用几千幅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记录风土人情,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画作,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本报今日刊发记者5月初对刘文西先生的专访,并推出纪念刘文西先生专刊,以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 1957年首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时,他就被深厚的黄土地、高远的蓝天、淳朴的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吸引。60多年来,他先后前往陕北上百次,画了几千幅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记录着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创作了众多表现时代精神的深入人心的画作。他,就是画家刘文西。 标志性的帽子,简朴的衣着难掩他精神世界的富足。60多年深入陕北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让他能够在一系列作品中将黄土地的风土人情精准而洗练地表现出来,并形成自己稳健、凝重的画风。 今年5月初,刘文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真正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作品,也就是如何解决‘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只有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刘文西的话语,正是他身体力行的写照。 1957年,刘文西第一次来到延安,在那里创作出了《毛主席与牧羊人》这幅作品。他的老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永远把陕北作为创作基地的念头。1958年,刘文西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自愿前往西安美术专科学校(现西安美术学院)当一名教师。来到西安后,他创作出了《祖孙四代》《同欢共乐》《枣园桃李》等作品。 1962年他创作的水墨人物画《祖孙四代》,以粗犷有力的笔墨塑造了陕北高原上祖孙四代的形象,呈现了陕北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热爱土地、热爱劳动、坚忍乐观的生活场景。刘文西充分发挥笔墨的表现力和惊人的典型细节刻画能力,通过人物肤色的对比,加上对烟袋、毛巾、瓷碗陶罐等物品的细节刻画,为这幅作品赋予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在当时可谓极具创新和时代感。 从江南到延安,刘文西深深爱上了陕北的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他用一颗艺术家的赤诚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而创作。他艺术创作中浓厚的陕北气息,使他成为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黄土画派的开创者。而他的传奇还在于,即使不知道他名字的国人也早已熟悉他的一幅作品——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发行第五套人民币时,需要绘制毛泽东主席的肖像,特意邀请了刘文西。为了使毛泽东主席的形象生动传神,他辗转找到那张只比扑克牌大一点的全身照片的原片,透过放大镜反复看、反复琢磨,一个星期就创作出了这幅八开大的作品。而这幅作品的创作对于刘文西而言,不仅仅是一幅画作:“对我来说,那更像是一种信仰,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祖国的期许……” 刘文西的创作成就,源于他对生活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 2017年,刘文西以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献礼党的十九大。画作中269个人物形态各异、生动传神,13组画面起承转合、动静呼应。这幅作品的创作难度和强度对于这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可想而知。刘文西说:“《黄土地的主人》画的是陕北农民。无论时代如何变,陕北人的正直、勇敢、淳朴、善良一如往常。而且,这些元素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具备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在新时代,没有规模的作品是对不住这个时代的。所以,我要用更大气磅礴的手法、更具承载力的方式——巨幅长卷,画出陕北的‘清明上河图’,为广大人民树碑立传,为人民而艺术。”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