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时评 >

学术语言完全可以接地气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宁 时间:2024-12-25

在大众普遍认知中,学术论文晦涩的专业术语、复杂的句式结构和抽象的理论阐述,使得普通读者只能望“文”兴叹。然而最近,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却如一股“暖流”,消融着学术与大众之间的坚冰。原来,学术语言也可以像“章回体小说”一样接地气。
  知网显示,这篇硕士论文发布于2017年,截至目前,付费下载量已突破24万次,“硕士论文写导生关系下载10万次”微博超话,也让这篇论文迅速“破圈”。从评论区留言看,许多读研网友对作者有“戚戚焉”的知音之感,其强烈的现实关切性和普遍的代入感,是这篇论文走红的原因之一。
  深入论文内部,其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是一大亮点。例如,目录中“遭遇下马威”“苍白蜜月期”“选题成‘导火线’”“写作已‘白热化’”“放弃时‘游击战’”,让人一目了然导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回溯事件经过,作者采用访谈体例,具有纪录片式的真实感,特别是通过对当事人及其身边同学、舍友、导师等的采访,生动展现了导生关系的复杂纠葛:从“误打误撞入师门”的初次见面尴尬,到“一波三折写论文”的种种矛盾冲突,再到“柳暗花明换导师”的最终结局,每个环节都充满现实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到导生关系的微妙。这不仅使论文极具可读性,更让学术研究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实际紧密相连。
  当然,对于这篇论文,也存在一些质疑之声,有人担心这种通俗化的语言是否会削弱学术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实则不然,这篇论文从学术规范、文献综述、结构范式来说并不“出格”,换言之,论文该有的都有,只是少了些佶屈聱牙和高深莫测。
  学术语言的通俗化并非是对学术规范的摒弃,而是在遵循学术研究基本准则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方式的优化。这篇论文的走红为学术界带来一些思考:它证明了学术研究成果完全能够以一种亲民、接地气的姿态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人得以窥探学术殿堂的奥秘,感受知识的魅力。
  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从这一现象中汲取灵感,在未来学术创作中,巧妙地平衡学术性与通俗性,让学术语言成为连接知识与大众的桥梁,而非高耸的壁垒,从而推动学术成果更广泛地传播与应用,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作者:徐宁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晓佳

上一篇:“急救地摊”出圈 医学科普要更接地气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