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稍有反对就闹别扭 孩子盲目追星该怎么办?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牛伟坤 时间:2021-08-13
宁可顿顿泡面也要买明星代言产品 家长稍有反对就闹别扭 孩子盲目追星应该怎么办? 孩子追星多被偶像的颜值吸引,花重金打榜甚至借贷应援沦为资本赚钱的工具人,听不得任何人说自己偶像的不是……受心理发育阶段以及娱乐产业发展等因素影响,青少年追星已经越来越疯狂。专家表示,资本对偶像的过度包装容易导致青少年对偶像产生幻象,对于青少年追星家长要辩证看待,不能一味打压,应引导孩子学会全面地认识偶像,发掘偶像身上的意志品质和奋斗历史,同时多学习身边的榜样。 数据:近一半学生从小学开始追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曾做过国内第一份关于“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调查报告,报告面向全国6个省市6000多名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多年前的这份报告,孙宏艳记忆犹新。“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是学生偶像和榜样意识形成的高发期,也就是说,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偶像和榜样对他们的影响就已经很大了。” 在调查中,孙宏艳对“偶像”和“榜样”进行了界定。“一般来说,偶像多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榜样更多的是由政府和学校树立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孙宏艳说,偶像更多地用来满足娱乐等情感需要;而榜样更多地起激励作用。“当然,二者并不对立,可以相互转化和融合。”报告显示,受访对象最喜欢的偶像大多是歌星、影星、运动明星。 这些结论在近期的一系列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半月谈杂志社对全国2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开展了“青少年追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也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展开了专项调查,近3000名家长参与其中。18%的家长认为,孩子被偶像的颜值吸引是其追星的主要原因。另外,“崇尚偶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追星以寻找和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也是追星的重要原因。 问题:青少年追星多有盲目性和冲动性 “受心理发育阶段的影响,青少年追星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说。不少学生的追星行为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受到从众心理的驱动。“别人追星我也得追,要不然说出去,自己连个偶像都没有,显得太没面子。”温方说,有时候跟咨询对象聊起来,很多学生追星还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今天火了一个歌星,立马将这个歌星奉为心中女神;过几天,另一个影星的作品火了,前几天刚粉的歌星可能立马就被抛在了脑后。 青少年追星的盲目性还体现在“挥金如土”上。在饭圈(由英文fans衍生而来,为粉丝圈子的简称。)流传着一些过激话语,如“自己可以饿死,偶像不能不出道”“有钱尽力买,没钱想办法”等,追星开始越来越与“氪金烧钱”等行为画上等号,“用钱换来人气、热度、流量”成了很多粉丝的共识。不少青少年被裹挟其中,也成为了应援大军中的一员,沦为受摆布的工具人。此前,一则17岁男孩疯狂借贷90多万元追星应援的消息令人瞠目。 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追星虽然没有到如此夸张的程度,但是为了喜欢的明星“挥金如土”也毫不心疼。姣姣(化名)上初二了,放假期间,父母上班,没法在家照顾她,每天会留给她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姣姣宁可顿顿泡面也要把钱省下来,全部用来购买某明星的周边和其代言商品;遇到自己的偶像直播带货时,为了去给偶像捧场,姣姣有时候不得不找同学借钱,买回一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粉丝的礼物数、视频的播放量、直播间的火爆程度,都是明星人气的指标,我不能让自己的偶像丢脸。” 受困于孩子追星的盲目性和不理性,许多家长常常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案例1:把偶像的一言一行随时记下来 一次,温方接待了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到咨询中心时,这位家长抱来了三个厚厚的本子,上面记录了某位明星的一点一滴。原来,这位家长的孩子瑞瑞(化名)刚上初中就迷恋上一个明星,卧室里贴的挂的全是这个明星的照片、海报,一旦搜索到该明星的任何消息,瑞瑞还会马上记到本子上。孩子对自己偶像的一言一行简直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这种“痴迷”让家长非常担心,占用精力不说,还对亲子关系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孩子听不得任何人说这个明星的不是,我们只要提出点儿反对意见,立马跟我们翻脸。” 案例2:家长不认可偶像就冷战一个月 这样的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并不是孤例。某明星因涉嫌犯罪被依法刑拘后,在一些粉丝群和网络话题下,有人竟然商讨组团“探监”,其中不少都是未成年的学生。最近也有学生因为这个事情跟家里闹别扭。一位前来咨询中心求助的家长颇为无奈,“这么明显的是非曲直,家里的孩子却坚信偶像是清白的,还表示会永远支持他。”还有更固执的学生,因为家长不认可自己的偶像,坚持一个多月跟家长冷战;甚至还有过激的学生发生自残行为。 案例3:珍藏偶像扔掉的口香糖包装 温方还曾经碰到过一个将一张口香糖外包装纸视若珍宝的学生。初中生瑶瑶(化名)是一位摇滚歌手的铁杆粉丝。有一次,该歌手要在工人体育场举办演唱会,无钱购买门票的瑶瑶便蹲守在工人体育场附近,期待着能与梦想中的偶像见上一面。让她喜出望外的是,摇滚明星果然出现在了她蹲守的区域;经过时,该明星顺手把一张口香糖包装纸扔在了地上,瑶瑶捡起来细心收藏良久。 分析:偶像塑造过于表面化 孙宏艳认为,青少年非理性追星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现在偶像塑造存在单一化、娱乐化的问题,背后有资本的推动。”孙宏艳说,偶像宣传大多呈现的是其造型等方面,对偶像的奋斗史和身上的意志品质挖掘不够。此外,资本对偶像的过度包装、过度曝光、过度策划也会导致青少年对偶像产生幻象,“明星的很多行为都被美化了,所以在青少年眼中的明星都毫无瑕疵。” 对偶像单一化、娱乐化的呈现,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中,每天睁眼闭眼看到的都是跟明星相关的信息,探讨的都是明星的造型、奢侈的生活方式,给青少年呈现出的是偏享受型的价值观,这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可能会是一种束缚。” 温方发现,家长对孩子追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曾接待过一个案例,在与孙女看电视时,爷爷由衷表达了对某个演员的喜欢。孙女听后留了心,私下做了功课,搜集了这位演员的很多相关资料与爷爷分享,并与爷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一讨论,让孙女觉得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以至于到最后,小女孩因追星废寝忘食被包括爷爷在内的家人批评教育时,感觉遭到了爷爷的背叛。“家长无意中的夸赞,可能对于孩子来说是个鼓励。”温方说。 建议:不要一味打压引导孩子多学闪光点 然而,追星并非一无是处。孙宏艳认为,追星是青少年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偶像心理上的认同、行为上的模仿、情感的依恋等,都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重要元素。“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实话也打不死,因为几乎每一代人都是看着偶像或者榜样的背影长大的。” 温方表示,对于青少年的追星要辩证看待。有的学生追星是为了自我实现,“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家长不能武断,这种情况下,一味打压孩子追星的行为也是在打击孩子心中的希望。“家长要有耐心、有智慧。”温方建议,青少年容易冲动,家长不要在孩子情绪高峰上处理问题。既然孩子的眼光有一定的片面性,那就注重给孩子“补缺”,平时不经意间在孩子可能看到的地方放一些关于明星的全面介绍,引导孩子学会全面、辩证地认识偶像。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偶像身上真正闪光的意志品质和奋斗精神。 孙宏艳认为,作为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更好地去发掘青少年身边的榜样,“我们此前的调查发现,青少年需要的是身边的榜样。在同龄人中找到的榜样,更真实更多元。”在她看来,整个社会还应加强偶像塑造的顶层设计,为青少年重构追星的体验和目标;注意偶像塑造的多元化,同时对青少年展开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他们对偶像的批判能力。此外,整个社会也要加强网络监管,塑造绿色、健康的偶像传播环境。记者 牛伟坤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