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谈何防沉迷

来源:红网 作者:默城 时间:2020-04-20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报告称,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无差异,形同虚设。报告显示,在9个体验样本中均有青少年模式,打开App就会弹出相关提示。除了两家平台规定“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外,其他7家平台均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4月15日中新网)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无数青少年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诱惑和挑战。由于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却不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网络中“沦陷”了,沉迷其中,影响了三观,也刺痛着家庭和社会。 
  去年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达1.69亿。面对如此庞大的青少年网民基数,只要被互联网的负面效应稍钻了空子,后果就不堪设想。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护广大青少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便应运而生。公开资料显示,该系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在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对于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具有创新性意义。截至2019年10月14日,国内共有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 
  但现在的事实却是,“青少年模式”在很多平台出现乏力的状态,甚至形同虚设,比如使用时间可以随意更改,登录可以通过其他账号实现,这让实名认证,流于形式,还有的游戏,以未满十岁未成年人身份信息注册,毫无限制。试问,这样的“青少年模式”,谈何防沉迷,还能起到保护青少年的作用吗?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该追问的就是相关平台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问题。其实,目前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具体践行上,对于企业来说,保证“青少年模式”长期有效有力,并非难事,关键就在于企业自身会不会走心去做。 
  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私利,置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于不顾,这样赚钱,吃相太难看,应该受到社会层面的谴责和抵制。当然,现在的流于形式,也说明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还有完善和改进的空间,需要持续发力,为青少年保护扎紧藩篱。 
  如果这样持续放纵下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便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无论是企业方,还是监管方,或者是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负起责任,共同发力,追求“青少年模式”的精细化落实,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护航。 
  而要想“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社会和政府层面对具体平台进行有效监督和纠偏,要让违规成本远远大于他们的现实获利,让违规越轨空间越来越逼仄。只有这样,“青少年模式”才能真的防沉迷。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