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回归中国”式爽文为何屡试不爽?

来源:新京报 作者:徐立凡 时间:2020-04-20


“键盘民族主义者”蒙眼狂奔,却把“黑锅”甩给国家和国民。 

  近日,有公众号发布多篇“×××(国家或地区)为何渴望回归中国?”“这个×洲部落渴望回归中国”等文章,因涉及夸大误导,甚至引发外事事件而被下架、封号。炮制这些文章的主体则指向了西安某企业。 
  实际上,这类“回归中国”的文章不算新发明,多年以来网上就有不同版本流传。编造手法如出一辙,都是挑选历史上与中国语言、文化、习俗相同或相近的国家和地区,模糊“回归”的概念来批量生产“爽文”。 
  充满狭隘民族主义的噱头总是在网络徘徊,应该警惕。其危害不仅在于“假”,还在于它对“真”的伤害和扭曲。它塑造出对外部世界的刻板印象,制造不必要的撕裂和对立。每一次篡改哪怕很微小,都可能积累成巨大的、群体性的认知偏差。 
  民族主义的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大相径庭。早期民族主义在欧洲出现,旨在强化王权,降低国家间对抗烈度。之后,民族主义又有了凝聚共同体意识、整合民族历史记忆、摆脱殖民困境等多种功能。可以说,民族主义既是一种历史进程,也是一种容易被滥用的概念集群;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甚至危险的一面;既强调趋同性,也强调排他性、对抗性。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为什么“回归中国”这类充满狭隘情绪的文章总是在舆论场上不断涌现? 
  有生产当然是因为有市场。实际上,不仅是“回归中国”流,网络上时不时会有类似的“某国失控”“某国颤抖”式假信息,表面上看激情澎湃,实际上折射出的是褊狭的“键盘民族主义”。 
  德国学者在回顾近现代史中的德国时,认为当时德国的公共舆论充斥着“防卫型民族主义”,裹挟着民众不断作出错误判断。一定程度上看,“键盘民族主义”或许也是这种情绪的体现。其中或许包含着对历史过住的遗憾、对重启历史的期许,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放在现实世界里,则成了逮谁扎谁的刺猬。 
  特别是在当下,从全球范围看,狭隘民族主义在一些地方已经不只是轻率的舆论表达,而且成为了政治行动。“回归中国”式的言论,强化的是排他性、对抗性,等于为这股潮流推波助澜。这既代表不了多数民意,反而有损中国的整体形象,酿成外事风波也是早晚的事。 
  当然,抑制此种言论不代表抑制多元声音。无论对内对外,民间声音都是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重要渠道。正因为这个渠道重要,才不应被虚假、亢奋的狭隘民族主义信息堵塞。 
  做大国公民而不是大国寡民,发出理智的声音而不是狭隘的声音。“回归中国”之类的言论虽是少数,但也在提醒我们,建设健康、多元的舆论生态,也是关系到国家现代性的大课题。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